近三十年来,大家听的最多的是改革,而忘记了在上一个世纪中国人在革命的道路花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本文将谈一谈革命的思想道路,从思想史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的革命。[详细]
在传统中国,士大夫为四民之首,宋明以后形成了一个"士绅社会"。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士大夫再次成为自由流动资源,"士绅社会"逐渐转化为"知识人社会"。这一"知识人社会"拥有学校、社团和传媒三个重要的公共建构,这使得知识分子的文化影响力空前地提...[详细]
众所周知,自90年代以来,我们已经 "告别革命",这个告别是潇洒的、嘉年华式的,但不那末容易、不那么从容自在。但"革命"一词在今天还能广泛的看到,这样具有普世意义的 "革命",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梁启超通过日本的[详细]
本文以晚年周作人与香港文学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为例,检讨了近二十年来关于香港文学、南来作家研究以及几种不同取向的香港文学史书写,指出,几种价值趋向迥然不同的香港文学史的书写背后所共享的是同样"外来"的新文学观念,而在不同的地域文学书写及其对某...[详细]
浙路废约运动是清末第一起由排外演变至挑战清廷统治权威的地方士绅运动.本文根据最近二十年来出版的《汪康年师友书札》等多种私人档案资料,重新评述了浙江士绅与浙路废约运动。[详细]
自然与必然是个大题目,本文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运动概念和牛顿力学的运动概念之区别谈这个题目,故曰管窥。[详细]
中国哲学中重事物对于人的意味,重味觉,重"感",在"感"所提供的经验基础之上生成了重事物的"存在特征",质料与形式统一,有限与无限统一,实践优先等观念,也生成了内在包含时间、变化、对立性质的特殊范畴("象")。基于这样的认识,如何在精确、严密的...[详细]
本文主要探讨孙中山对杜威知行之辨的批判和继承。杜威的知行合一论在现代中国的影响具有多面性。杜威和孙中山的一个基本立场是知行合一,但在合一的前提下,又稍有分歧:杜威侧重从互动维度解知行关系,孙中山侧重从难易维度谈知行互动关系。孙中山的以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