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天挺的《注》、法式善的《梧门诗话》、布颜图的《画学心法问答》、松年的《颐园论画》是蒙古族古代汉文文论中的专著。除此之外,清代八旗蒙古文人用汉文给自己或他人的诗文集里撰写序跋,其中提出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学理论思想。还有很多以诗论诗的作品...[详细]
本评论主要从镜头语言、视听、文化等角度对蒙古国电影《小黄狗的窝》进行了探讨。并从主题、开场、结尾等方面叙述了影片的剧作特性;以核心道具为例探讨了片中传统与文明的关系,以及其人物设置的独特性。[详细]
莫•扎拉丰嘎是当代蒙古族小说家、著名评论家和理论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对其少数的几篇短篇小说的评论,除此之外,至今尚未见到对其小说和学术成果的系统研究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简单的论述了莫•扎拉丰嘎的作品及其当代蒙古族文学评...[详细]
文对《内蒙古日报》(2004-2005年)使用外来词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词源,翻译渠道,书写规范,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详细]
在入主中原汉地期间,元统治者逐步将山西地区变成开展军事、政治与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区。其间,山西地区在元朝征服与统治的历史条件下,以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战略地位,在军事、政治与经济等各个领域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且对腹里地区,乃至全国上下...[详细]
研究中国历史,可以有多种角度,中原主导的角度并不能观照全部中国历史的现象,从游牧社会去发现历史,可以给我们以新的认识。本文以11-13世纪蒙元对汉蒙民族的影响为例,探讨了蒙、汉族群互动与汉民族的离散化加剧以及汉民族"雪球"粘附力的有限性问题,...[详细]
晚清至民国初年,中俄为争夺外蒙电报进行了多次交锋。中国在争夺过程中表现的十分尽力,然而俄国一旦以主权相要挟,中国只得就范。俄国在外蒙以电报进行技术侵略,表现出掩饰性、两面性与妥协性的帝国主义技术侵略特征。[详细]
拓跋鲜卑曾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每一次迁徙都将他们带到新的生存空间,从拓跋鲜卑的南迁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游牧民族随着自然环境转变而改变经济生产方式的能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农耕民族所不具备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他们迅速强大,从而走...[详细]
近代以来的呼伦贝尔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受不同政体势力的影响,时局日趋动荡,社会政治情势变化急剧。如"九一八"事变前后,呼伦贝尔问题更加微妙复杂,成为一个关注焦点,引起各方注意。所有这些对后来的历史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详细]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就会缺乏魅力,旅游的过程也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精神享受过程。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旅游的主要体验对象,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其体验形式基于其文化遗产内涵不同而日益丰富,认识草原文化的旅游潜力,并且塑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