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语族"是亚太间海洋地带最重要的跨界民族,在"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国际语言学界的实践多局限于今南岛语族族群分布范围,忽视了华南大陆上古百越这一重要的古南岛系统文化。最近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又将"原南岛语族"文化说成是闽台沿海新石器时代早期阶...[详细]
2002年5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师生在图们江流域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下白龙旧石器地点,共采集石制品31件,包括有石核、石片、工具三大类,其中工具有18件,可分为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矛形器、钻六类。通过对该地点石制品加工...[详细]
2002年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考古调查,目的是了解该地区先秦古文化遗存的面貌、特征,填补文化发展序列上的若干缺环,并通过系统考察及多学科综合研究从人地关系角度探索不同经济形态对环境的适从性。经试掘的关东车遗址属夏家店上层文化。报告除了对遗址的...[详细]
由于资料和研究视角的局限,国内外学界对辽阳汉魏晋壁画墓的研究还不充分。本文对该课题相关资料进行了全面收集,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按墓葬形制、壁画、随葬品三方面分别进行细致的分析,构成了墓葬编年的基础。根据分析结果,把墓葬划分为6组,并结合相...[详细]
珍珠纹是起源于贝加尔湖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古老的陶器纹饰。目前,这种纹饰在中国东北的西部地区已有较多发现,其流行的年代大致在晚商至西汉时期。已有迹象显示,这种装饰很有可能最先是沿蒙古东部草原南传,进入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和赤峰一带,继...[详细]
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西北朝鲜地区2--4世纪流行的砖室墓为乐浪郡及后设带方郡的遗迹。砖室墓的流行并非是本地固有的木椁墓直接演变的结果,而是在辽东和华东地区墓制影响下发生的。由于西北朝鲜地区自乐浪郡设立以来长期置于中国郡县制度统治之...[详细]
本文对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乡寨峁村寨峁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鉴定及观察和测量,并进行了人类学的分析、研究。神木寨峁古代男性居民的体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绝大部分为楔形颅骨,正颅、高颅与中颅结合的颅型;狭额型、阔鼻形,梨形梨状...[详细]
本文对出土于吉林省大安县渔场墓地的1例汉晋时期成年男性人类颅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研究。该颅骨的形态学特征表明,其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之间存在着更多的一致性。在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该颅骨分别接近于古代的鲜卑族各组以及近代的蒙古组和通古斯组。[详细]
本文对出土于我国辽宁省北票市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108例(男性60例,女性48例)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头骨的30项非测量性状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结论如下:1、30项非测量性状的出现率左右两侧无差异。2、除最上项线外,其他非测量性状...[详细]
古DNA从青海省都兰县的唐代吐蕃墓葬中古代人骨中提取出来。我们用4对重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313bp)进行了扩增、测序。结果显示3个个体中具有3个DNA序列,8个核酸变异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青海都兰唐代吐蕃人的3个线粒体DNA序列分散在现代藏...[详细]
在考古学研究中加强定量研究的思想已成为当前众多考古学者的共识。定量研究的前提是引进数学方法。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就是分类,分型是分类,分式亦是分类, 只不过分类的原则和目的不同而已。分类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搞清研究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其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