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上午,“革命纪念馆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代表北京大学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是理论与实践、制度与治理的精髓所在,革命纪念馆则是这一文化的生动载体与重要呈现。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共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党的先进政治文化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辟了崭新路径。他强调,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通过深度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了学术研究与历史叙事的有机结合,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深化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贡献了智慧。他期待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进一步发挥高端平台作用,一体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副司长彭跃辉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将其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他提道,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强强联合能够实现对更多革命文物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围绕着“见证体系”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这两个核心,从加强革命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联系的角度开展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副馆长王昆指出,革命纪念馆是重要红色基因库,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是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推动学术研讨、助力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作主旨发言。李忠杰指出,革命纪念馆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具象载体、传播先进政治文化的重要窗口、研究与凝练政治文化的关键平台。为进一步发挥革命纪念馆的作用,他强调要坚持先进性、确保准确性、掌握科学性,运用科技扩大影响力,让革命纪念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阵地,为党的事业提供文化支撑。
陈晋认为,革命纪念馆由革命文物与红色遗址构成,通过场景与故事还原传播革命文化。他以一块见证多位革命先烈事迹的怀表为例,谈及文物背后的文化分量,指出革命纪念馆具有标识党的精神坐标、勾连精神谱系、熔铸革命文化的重大意义。
在专家发言环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徐光煦,香山革命纪念馆馆长杨家毅,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都斌,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关海庭从不同角度深刻阐述了革命纪念馆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之间的关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有关负责同志,各大高校有关专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有关专家,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共100余人参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党委书记孙来斌、副院长刘军,北京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程美东分别主持了会议相关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