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作为教育部重大专项“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活动之一,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中国外交史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王浦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张清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牛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姚百慧,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焦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乌力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外交史与港澳台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潘万历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办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
王浦劬在开场辞中表示,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举办外交史研讨会,为学界提供了构建中国外交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机遇。他强调,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须重新确立研究的基本出发点,须高度重视方法论和分析范式问题,并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
在随后的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中国外交史研究”,并重点结合“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议题,逐一展开了深入研讨。
牛军结合其对新中国外交史的深入研究,分享了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体会。他认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首先是广泛的外部交流,否则“自主”便易沦为“孤芳自赏”。其次,他认为研究新中国外交本身就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题中之义,新中国外交的独特性和复杂历史经验至今仍对中国对外交往产生影响。
牛可围绕会议主题,重点探讨了“总体战”概念问题。他认为,学界必须重新反思和总结历史上的“总体战”经验,这对当下思考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至关重要。清晰的“自我认知”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只有重新深入认识中国历史和新中国外交史,才能真正构建起扎实的自主知识体系。
姚百慧探讨了二战史研究对今日之意义。他以抗战时期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为例,认为二战史许多课题值得重新思考与研究。一些新的历史细节的发掘或反映了单纯的理性解释框架在理解复杂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的局限性。
潘万历结合区域国别研究经验,分享了其他国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类似实践。他认为,构建新中国外交史自主知识体系一方面要坚持“中国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要具备“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乌力吉分享了对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认识,认为该领域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不仅体现在交流和互动中自我意识的强化,更体现在塑造中国与世界关系能力的提升”。
焦兵深入探讨了构建中国外交史自主知识体系的重点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至关重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渐进地提出标识性的概念、命题和理论,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对话交流,在学习借鉴和批评反思中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王栋强调了学科交叉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他以万隆会议研究为例,认为可以从国际法、社会学和传播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深化理解,进而推进外交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张清敏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中国对外关系史本身就是在实践中探究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构建体系的关键在于将“中国特色”与“共有理论”相结合,把中国的外交实践真正理论化。当前的首要问题是明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一核心概念。应从比较视角建立自主知识体系,注重原创性概念的提炼。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在实践基础上对世界知识贡献智慧,并通过“平视”的沟通交流反思自我,实现真正的学术自主。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外交史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深入探讨,为推动中国外交史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视角和深刻的学理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