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以“转型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题,中国—中东欧文明论坛(2025)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主办,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部、中华文明研究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匈牙利科学院院士、罗兰大学亚洲事务校长专员、原副校长郝清新出席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中东欧研究院(布达佩斯)院长冯仲平,商务部欧洲司二级巡视员王劲松、欧洲司副处长李媛,外交部欧洲司六处副处长陆璐等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开幕式。
林尚立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自2012年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双边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覆盖经贸、基建、人文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格局。匈牙利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也是首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中国人民大学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匈两国文明乃至中国与中东欧文明之间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文明研究问题的“现实感”、内容的“纵深感”和视角的“协同感”,扎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实践沃土,深入挖掘双方文明中的智慧结晶,构建双方学界携手共进的联合研究网络,为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向新向实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郝清新回顾了罗兰大学的汉学教育发展历程及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建立一年来的发展情况。他表示,文明交流互鉴是应对全球挑战、促进人类进步的重要路径。罗兰大学高度重视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合作关系,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是两校互信合作的重大飞跃,为罗兰大学学生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经济与社会提供了良好平台,搭建起中匈两国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桥梁。期待两校在人文社科、科技创新、全球治理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持续通过共建课程体系、举办青年论坛等方式,打造更多联合研究项目及学术品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共同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智慧与教育力量。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乔雪代表课题组发布《中国—中东欧研究报告(2025)》。该报告以“转型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效与挑战”为题,详尽分析了中东欧国家整体以及匈牙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其宏观经济政策、贸易格局、金融体制和直接投资等方面的演变及现状,结合中国同中东欧地区以及匈牙利的经贸合作典型案例,总结了中匈合作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宁雅主持。
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宋利芳作中心2025年工作总结汇报,匈方主任叶秋月介绍中心2026年工作计划。
主旨演讲环节,罗兰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巴尔图什·大卫介绍了罗兰大学人文学院的悠久历史、对华交流情况及其在探索学科创新转型中取得的良好实效和未来展望;冯仲平分析了欧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面临的多重挑战,并探讨了在“去风险”策略与信任赤字背景下,中欧关系如何通过加强沟通、相互尊重与务实合作来应对挑战、维护共同利益并实现稳定发展;王劲松从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丰硕成果、合作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扩大经贸合作的未来展望三方面阐述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广阔前景。宋利芳主持。
当天下午,两个分论坛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与发展”“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匈牙利罗兰大学于2024年6月10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共同成立。中心以落实“四大全球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战略引领,旨在深化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服务中国与中东欧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中匈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国—中东欧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为解决全球重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