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七十周年座谈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海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编译局局长季正聚,校党委书记何光彩、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孙代尧主持。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学科发展处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分管期刊工作的领导,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和人文社科院系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来自京内外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期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等期刊评价机构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北京市文科学报研究会负责人,《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摘报》、《传媒周刊》等要刊主编与总编辑等60余人参加会议。
姜国华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历经70年发展,在紧扣时代脉搏、传承文化、知识创新、鼓励支持新人等方面形成了办刊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了良好声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高端定位,更多刊发体现中国主体性的优质学术成果;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应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期刊变革,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
顾海良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学术刊物要着力增强学理底蕴、保持学术耐心、提升学术智慧。学术编辑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以应对学术浮躁的不良风气;学术创新应“有根有据”并且“合情合理”。
季正聚肯定了《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在学术引领、人才培养、服务国家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期望北大学报继续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发时代之先声,继续坚守突出北大的本色和特色,让世界更好地听到学术的中国、理论的中国。
张泰源指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聚焦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发挥引领创新作用;要用学术讲政治,做好主题宣传和主题出版;发挥学术期刊的组织、引领、服务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魏长宝指出,学术期刊应遵循“两个结合”,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议题;把握科技革命前沿,打破研究界限。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报告了《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论文数量、学者、学科分布情况。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报告了学报办刊情况及未来办刊目标和思路。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以来,曾获第一、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最高层次“双高期刊”、首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23年被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顶级期刊,是高校综合性学报中的唯一顶级期刊。近年来,学报刊发了一批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多篇文章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连续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资助期刊,学报文章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在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将以创刊70周年为新起点,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高端定位,继续推进学报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