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哲学 > 文章详情
俭以养德的精神要义及其时代价值
2025-11-10 作者:韩玉胜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11月10日 15版)

  “俭以养德”语出诸葛亮的《诫子书》,它不仅是省物节资的劝诫标语,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克己守正、修身立德的关键命题。历史上各家流派围绕“俭”与“德”的内在关联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诠释,形成了一套从日常饮食起居细节,到待人接物原则,再到内心志向坚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完整修养体系。当前,传承发展俭以养德的传统智慧,对于个人品德塑造、社会秩序维系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以“寡欲”守心

  “俭”首先体现为对过度物质欲望的理性规制,进而防止个体因物欲膨胀而偏离道德准则。儒家承认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是人性使然,但特别注重厘清“物质需求”与“人生价值”的边界,反对将人生意义完全依附于物质占有。孔子有言,“放于利而行,多怨”,若以利益为唯一行为导向,无节制的物欲只会导致社会伦理的破坏。儒家为财富获取设定了“道义优先”的原则,职业选择和财富获取要遵循道义、讲究分寸、取之有度,不能重利轻义、违背仁义道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在道义框架内承认物质需求的正当性。孟子进一步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减少对财富、名利、享乐的过度贪求,是保持内心清明、唤醒“仁、义、礼、智”四端之心的关键,最终指向廉洁、仁厚等德性的养成。道家对“俭”的认知,根植于“道法自然”的哲学体系。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而人对奢华、名利等欲望的扩张,属于违背“道”的“人为”之举,必然导致“德”的失落。他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为喻,揭示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对人之自然本性的异化。基于此,老子将“俭”列为“三宝”之一(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所谓的“啬”,这里的“啬”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吝啬,而是“不妄取、不浪费”的价值取向,对非必需的物质资源主动克制获取欲,对已拥有的资源秉持珍惜态度。老子主张通过复归于朴、返璞归真的实践路径,使人摆脱外物的奴役,守住“清静无为”的本心,最终实现个人与“道”的契合。

以“俭用”范行

  “俭用”是贯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一种整体性伦理要求,涵盖日常、政治、生态等诸多领域,发挥着约束行为、涵养德性的伦理功能。一是以俭戒奢的日常伦理。在传统社会的日常实践中,“以俭戒奢”是贯穿衣食住行的行为准则,并通过典籍名言、先贤事迹、家训等接续传承,渗透到生活细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俭用”行为看似琐碎,却在长期践行中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习惯,成为修身立德的起点、涵养德性的阶梯。二是以俭利民的政治伦理。“以俭利民”是“俭用”从日常伦理向政治伦理的延伸,聚焦于执政者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规制,是传统社会“仁政”思想的核心规范。执政者通过“俭用”,压缩公共开支、减轻百姓负担,涵养“奉公、爱民”的政治德性,进而实现“政通人和”的治理理想。三是以俭惜物的生态伦理。“以俭惜物”是“俭用”向生态伦理领域的拓展,聚焦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规制,内蕴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规范。过度索取自然资源会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生存,而“俭用”通过“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涵养“敬畏自然、感恩万物”的生态德性,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永续发展。

以“淡泊”明志

  淡泊明志是中国传统“俭以养德”思想的精神升华,其生成与践行始终以“俭”的德性培育为根基,“俭以养德”通过对物质欲望的克制、对过度消耗的约束,为“淡泊”扫清物欲遮蔽,为“明志”奠定心性基础,最终实现对道德与道义的清晰认知和坚守。一是淡泊于物,乐在道中。“孔颜之乐”堪称“淡泊明志”的典范,他身处陋巷、粗茶淡饭,却能不改其乐,本质是以“俭”养“德”的结果。孔、颜二人并非被动承受贫困,而是主动克制对物质享受的欲望,通过“俭用”减少对衣食住行的过度追求,培育不役于物、轻物重道的德性,始终以道义为乐。二是淡泊于名,志在担当。《论语·里仁》提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通过“俭”的实践,“士”克制了对物质享受与虚名显达的欲望,培育出“以道为重”的德性。“俭”不仅让“士”实现个人德性的完善,更让“士”以淡泊之心承载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最终在行道中实现士人群体的道德价值。淡泊明志在儒家思想中具象化为“孔颜之乐”的生活实践与“士志于道”的价值担当,前者展现“淡泊”在日常修身中的心性滋养,后者凸显“淡泊”在士人使命中的志向引领,共同构建起“以淡泊去物蔽,以明志立德性”的完整逻辑。

“俭以养德”的精神启迪

  综上可知,“俭以养德”绝非传统农业社会资源匮乏条件下的无奈选择,它本质上是对“欲望与德性”“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理性调适,蕴含着中国古人充满智慧的人生思考。如今看来,至少给我们三点精神启迪:

  第一,忧患意识。当代人虽远离了物质匮乏年代“食不果腹”的生存焦虑,却面临着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新的生活风险,加之消费主义浪潮侵袭,短期享乐的诱惑容易让人陷入“欲望失控”陷阱导致经济透支,沉迷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成长。而“俭以养德”正是通过唤醒忧患意识,始终警惕资源有限性与生活不确定性,主动规避潜在危机,让简约成为守护生活的屏障。对“奢则危”的忧患,是理性生活的基石,这种忧患意识催生的自律,让人既避免因过度消费陷入经济困境,也防止因物质沉迷而丧失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养成审慎对待资源、理性规划生活的现代德性,让生活既有安全感,又有精神厚度。

  第二,反省意识。“俭以养德”展现出强烈的“总结过往、拷问当下”的反省意识,这种意识既为个体行为校准方向,也为国家治理筑牢根基。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以史为鉴,点出奢靡致败的规律;白居易的“奢者狼藉俭者安”直白对比结局,强化戒奢紧迫性。于个体而言,唯有以“俭”克制欲望、校准选择,才能守住“不役于物”的本心,避免生活偏差。于国家治理而言,唯有以“俭”约束权力、校准方向,才能守住“以民为本”的根本,避免治理偏差。

  第三,节制意识。“俭以养德”从不主张“苦行僧式”的禁欲,而是倡导以“节制”为原则,在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间找到平衡。“俭”有自身的尺度,既反对奢靡无度,也拒斥吝啬刻薄,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克制己欲,实现君子德性的培育与人伦秩序的维系。“俭”所承载的节制意识,让生活回归“物质简约、精神丰盈”的本质。它不是降低生活品质,而是提升生活质感:减少对物质的过度依赖,能让人摆脱“欲望的奴隶”身份;专注于精神追求,能让人在内心找到稳定的价值锚点。这种平衡,既培育了“中正平和”的德性,不被物质左右情绪,不因得失扰乱心态,也让生活更具韧性与深度,真正实现“以俭养德,以德润心”的生命境界。

  在当代社会,“俭以养德”蕴含的忧患、反省、节制意识,既是破解消费异化、资源压力的现实钥匙,也是培育理性德性、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撑。传承“俭以养德”的智慧,不是回归苦行,而是在物质丰裕中守住本心,在时代变迁中锚定价值,让个人在简约中丰盈精神,让社会在节制中实现永续,让这一古老命题在当代焕发生生不息的力量。

  (作者:韩玉胜,系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