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心理传记学的社会实践价值
2025-11-06 作者:舒跃育 毛晓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究人性的科学,若要直接分析某个人,往往面临两方面困难:其一,我们无法客观探究自身;其二,他人分析我们时,我们会本能反抗,这便是心理咨询中常提及的“阻抗”现象。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中的非凡人物间接认识自己。古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以物、史、人为镜,能助我们修整仪表、知晓国家兴衰、洞察个人得失。那么,若以历史与个人交互的角度为镜,即从历史中的非凡人物及其生命史切入,我们能知晓什么?是否存在这样一门学科,能站在历史与非凡人物交互的视角,带我们通晓古今、品味人生得失?心理传记学便是如此,它将个体生命史、历史档案与深度心理学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政治效用和组织效用,并能够促进个人成长。

  心理传记学

  具备政治效用

  在宏观层面,心理传记学的政治效用显著。它不仅能解读历史非凡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通过对其人格的系统分析,有效预测其行为。

  一个关键问题是:若提前分析战争发起人的行为,能否避免战争?心理传记学或许能给出启示。二战期间,美国心理传记学家兰格耗时一年,完成希特勒心理状态分析报告并秘密提交给美国军方。这份报告不仅对希特勒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分析,还精准预测了他的未来行为及战争的结束方式。试想,若这项研究能提前数年开展,是否可能避免战争,历史是否会被改写?虽然心理传记学研究无法直接解决国际问题,但通过系统分析敌对势力领导人的心理状况,能够提升我方领导人判断的可靠性,同时避免犯下重大时代错误。

  2016年,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期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亚当斯对其进行了心理分析,称他是“不被灵魂低吟所打扰的存在”,旨在描绘特朗普的心理画像。文章运用大五人格理论分析发现,特朗普的人格呈现高外向性与低随和性的组合。高外向性让他不知疲倦地追求回报,低随和性则使他虽疼爱家人,却并非慷慨公正的老板。他的核心人格特征预示着,他渴望创造“最强大、最高、最耀眼、最令人惊叹”的成果。结合这一人格解读,可判断特朗普高度自恋,这类人总是试图吸引他人关注,反复且过度标榜自我是其突出个性。自恋的动机下,掩盖着他的不安全感,而“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从小便根植于他内心。作为国家领导人,他以外向、充满活力且强势的社交风格履职,那句“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承诺,也从其咄咄逼人的言辞中得到充分体现,可“为何而战、为何而勇”,恐怕连他自己也未必有清晰的答案。

  无论是军事指挥家还是国家领导人,这类非凡人物的行为抉择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他们虽然明白这一道理,却未必能系统认知决定自身行为决策的潜意识,毕竟行为抉择始终与人格结构及深层潜意识紧密关联。而心理传记学的核心要义,正是通过系统分析非凡人物的人格结构,预测其行为抉择,进而判断这些抉择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心理传记学具备组织效用

  在中观层面,心理传记学的组织效用不容忽视。前文已分析了宏观层面军事指挥家与国家领导人的案例,那么中观层面的组织团体中,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行为抉择,是否对组织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提及“悲情英雄”,人们总会想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项羽出身王侯将相之家,自幼研习诗书、文武与兵法战谋,起义时本已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何最终却抱憾自刎于乌江?其实他并非没有其他选择:其一,率兵驻扎垓下时,本可乔装逃离,却选择带八百人殊死搏斗;其二,乌江亭长主动接应,他却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其三,即便身处乱军,仍有殊死一搏的机会,却选择轻生赴死。从项羽这位悲情人物身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其人格缺陷:若他能将个人抉择与作战组织紧密结合,而非被个人认知、情感与意志操控,便不会因“节节败退、颜面扫地”而耻于面对江东父老,更不会忘记组织与集体的作战利益。

  项羽的故事令人感叹,那么历史上是否有将个人命运与组织发展深度绑定的人物?唐文治一生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他“弃官”创办南洋大学堂,面对混乱的教学秩序,果断采取“延聘优质教职人员”“调整专业设置”两项举措,迅速扭转局面。辛亥革命后期时局动荡,学校面临经费枯竭的危机,他又动员全校师生团结一心:一方面适当加收学费,另一方面恳请教职员暂时减薪,同时积极为学校争取各方资助,“三管齐下”成功化解危机。晚年双目失明后,他仍坚持创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致力于国学传承。

  有人或许会疑惑:南洋大学堂以培养先进工科人才为目标,需吸收西方精华;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以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两所学校的培养模式与办学思想截然不同,唐文治为何能让两者均发展壮大?研究者将他的核心人格特质总结为尽责躬行、开放敢为、坚韧自强、相容并包、宽厚仁爱。他始终将学校发展置于首位,秉承“正人心、救民命”的教育理念,将个人行为抉择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令人仰望的“教育之星”。

  综上,通过分析组织中领导者的生命故事,结合其人格特质、行为抉择与组织命运,能为管理心理学提供重要启发,这正是心理传记学组织效用的核心价值。

  心理传记学促进个人成长

  在微观层面,心理传记学具备育人功能。我国高校已陆续开设心理传记学课程,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课程模式。单一课程模式通过构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框架,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书籍,运用心理学知识实现与古籍的“对话”,理解传主的人格特质与行为抉择,厘清其生命轨迹,同时感受心理传记学的魅力。融合课程模式是将历史中非凡人物研究与心理学研究方法两种思路,融入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政治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中。学生可以从中外政客中选择一位非凡人物来关注其生平与政治抉择,也可以从文学领域选择非凡人物来细品其伟大作品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兴趣小组模式则是将对心理传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或选择一本古籍,讨论古籍中的中国心理学思想,或选择一位或多位历史非凡人物,通过对比,探寻不同时代人物的差异与共性。

  此外,在心理咨询领域,心理传记学作为一种治疗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当人们陷入心理困惑时,心理传记疗法通过原型场景提炼,梳理来访者生命故事中的关键内容,探寻其成长中的关键因素。在此过程中,咨询师陪伴来访者通过叙说、倾听与书写的方式梳理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充分联系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认识到现在的困惑是自己曾经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相互作用的结果。随后,通过阅读非凡人物的生命故事,让来访者产生情感共鸣、形成认同与领悟,进而归纳出非凡人物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重新叙写自己生命故事的目标。

  阅读心理传记的本质是“摘星明志”的过程,我们一方面仰望非凡人物中人格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也思考被历史唾弃者的人格底线。通过细品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心理传记学能给人带来希望,让人踏实脚下的路,并拥有仰望星空的视野。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传记学研究所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