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展其长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杨仁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等教育作为“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必须积极主动作为,服务强国建设。北京科技大学通过全局设计、综合改革,以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人才保障、科技动力。
系统性谋划人才培养改革。打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固有框架,梯次推动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课程、实验室、产业一线,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在科研创造、产业攻坚、全球竞争的前沿学新知识、练真本领。
整体性重塑科技创新格局。完善有组织的科研体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凝练形成面向2035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清单,贯通上下游,覆盖全学科,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由单点突破转为链条式再造,提升对原始创新和技术变革的贡献,提高创新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持续性优化教师发展生态。围绕制约教师潜心创造、躬耕育人的关键问题,出台系列政策,拓展职称评定序列,科学完善评价标准,合理优化绩效激励措施,畅通青年人才成长通道,培育更多大国良师和“人民科学家”。
站上新的起点,北京科技大学将赓续“钢铁摇篮”红色血脉,锻造为国奉献的钢筋铁骨,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辉煌。
(《民生周刊》记者罗燕整理)
发挥办学优势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河北大学党委书记 刘 兵
河北大学将“服务雄安”作为重大使命,将品牌建设融入学校发展,发挥办学优势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高起点谋划品牌战略。设立河北大学雄安新区研究院,制定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实施方案,设立服务雄安新区专项资金,统筹调动全校资源做好服务保障。
高标准夯实品牌内涵。在人才引进方面,聚焦白洋淀生态治理修复,引进一批知名专家团队,打造国内浅水湖泊生态治理的顶尖科研集群;聚焦雄安文化建设,引进一批国家级人才,与学校相关团队形成强大研究合力。在平台建设方面,校内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在雄安新区建成3个野外科学研究基地,与雄安新区共建生态联合实验室。
高质量锻造品牌价值。学校的水体治理团队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白洋淀—大清河流域水体治理项目,为白洋淀水质改善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团队普查动植物近900种,建立起白洋淀流域生物资源库;鸟类监测与保护团队观测到青头潜鸭、白尾海雕等28种鸟类,为白洋淀重现“鸟类天堂”胜景提供生动例证;文献学团队编辑完成18种951册“雄安历史文献系列丛书”,出版《魅力雄安》《雄安通志》等成果;语言学团队调研雄安新区语言文化资源,形成翔实的雄安地区方言资料库;非遗研究团队开展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专业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现代发展。
(《民生周刊》记者罗燕整理)
“工学并举”助推产学研协同发展
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利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重塑全球创新格局,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在培养未来劳动者、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地方发展需求上的功能日益凸显。河北工业大学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高等教育系统性改革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学校继承和发展“工学并举”特色办学传统,产学研协同发展,实施人才培养卓越进程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与此同时,学校坚持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集聚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计划,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打破学科边界,促进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科研活动质效。
学校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转移分中心、地方研究院等多种形式,破界协同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全面服务网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发布了“服务河北行动计划”。
面向未来,河北工业大学将继续深化综合改革,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能级,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民生周刊》记者罗燕整理)
构建面向未来的传媒教育创新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 晖
中国传媒大学正锚定“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的全新定位,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传媒教育创新体系。
学校系统性重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出“以传媒为特色,以交叉为抓手,以未来为向度,以世界为坐标”的学科建设理念,持续开展学科专业建设,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集新闻传播、国际传播、艺术传播、信息传播等于一体的“大传播”矩阵。
学校以“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驱动教育模式变革,制定《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启动教师能力整体提升工程,聚焦价值塑造、知识架构、人机协同、全球洞察、跨界融合等五个方面,构建“未来教师”能力体系。将AI素养、数据思维、计算能力等融入培养方案,重点打造一批“AI+传媒”融合示范课程。
学校以贯通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学校大通识+学院小通识+专业教育”育人体系,成立“中传学院”,解决“何以筑基”的问题;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设计“小通识”模块,解决“何以创新”“何以成才”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舆情实验室、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等20余个重要科研平台,在服务国际传播、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等方面全面发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民生周刊》记者罗燕整理)
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宏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积极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推动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探索前沿技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研究院立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着力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校地协同工作机制,成功地推动凝胶冰雪技术等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研究院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实践为牵引,引导学生在参与重大项目过程中锤炼本领能力,在服务产业创新中更新知识结构,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战场景,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这些实践表明,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人才强”的通道,能够反哺并优化教育过程,形成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更有利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本报记者吴月整理)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 张彩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重要的时代命题,要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成才品质,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理解高质量教育内涵。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高质量教育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
回应人才培养新挑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业,还要重视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和家庭教育等。社会与情感能力,包括任务表现、情绪调节、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是未来人才所需的重要素养。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注重培养拔尖学生的理想信念、学术志趣、人文素养、心理健康。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创新,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人格系统、提供创造力产生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设计激发创造力的任务、营造有利于创造力产生的生态等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吴月整理)
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 娟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共识中凝聚合力、在共治中创新模式、在共赢中放大价值,努力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一颗颗成长中的种子,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独特的光芒。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史家胡同小学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设计了“种子计划”,构建育人理念与实践体系。
教育的高质量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史家胡同小学探索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管理模式,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全局、全线、全向、全程、全员推行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管理,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成长评价、样态跃变”的循环管理中实现全面质量提升。
教育的高质量是公平与质量的统一体。学校组建史家教育集团,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参与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建设,在完善硬件设施基础上,启动育人资源整合,进行成果共享、共研、共育。如今,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携手雄安史家胡同小学上坡校区、雄安容和乐民小学等,形成发展共同体,努力为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吴月整理)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发多种学习路径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 黄 春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于2023年建成并开学,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学校传承百年教育文化,依据并参照中国和国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制定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学生的发展方案,制定以“修身齐家走天下”为主线的教育课程纲要;通过全员导师制、家校社共育等路径,建设了由班级走向校园、由校园走向社区、由社区走向世界的学生成长的环境系统;强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轴的课堂教学原则,并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发了项目研究、实践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路径。
学校应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四中首任校长王道元曾勉励学生要“自食其力,协同尚义,厚其积储,大效于世”,这段寄语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内核。北京四中倡导学生在中学阶段体验读书、演讲、写作等多种教育形式,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在雄安校区,“做杰出的中国人”这一教育理想,伴随着“勤奋、严谨、民主、开拓”的校训和“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优、苦、严的校风和干净、端正、新鲜的作风中落地生根。
如今,北京四中教育的外延在扩展,但百年四中高质量教育的内涵始终未变。北京四中将努力打造教育新高地,高质量完成在雄安新区的教育新实践。
(本报记者闫伊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