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以学术之力绘就大运河文化传承新画卷
2025-10-22 作者:范芸芸 张佩丽 沈旭炜 蒋亦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千年大运河,不仅是一段古老的航道,更是一部流动的文化史。”近日,俄罗斯地理学会青年访问团来到杭州拱宸桥畔,在听完浙江外国语学院学生叶思婕的精彩讲述后,团员们纷纷拿起手机,将运河景致定格在镜头之中。

  浙江外国语学院开展大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已有20余年。依托多语种学科优势,该校建设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大运河文化研究浙派学术高地,并积极推动科研反哺育人。每年暑假,专业教师都会带领学生深入运河沿线的历史街区、博物馆与手工艺作坊,开展社会调查、住户访谈和数据分析工作,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

  “调研的过程,就像是将书本知识‘种’进运河两岸的土壤,催生出我们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诸多新思考。”大三学生孙雨欣说。通过“三级编码”分析,师生团队提炼出居民对大运河遗产化所带来福祉感知的范畴框架,相关成果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保护”与“民生提升”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协同创新中心的推动下,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搭建了多个文化实践平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马奕婷参与的“世界遗产青年说”项目,记录下了剪纸艺人、手绣匠人、西湖绸伞传承人等面临的传承断层与技术冲击困境。今年9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在考察杭州运河手工艺时,马奕婷作为讲解员,将匠人故事娓娓道来。弗朗加利听后感慨道:“这些手工艺的传承实在太不容易了,需要被更多人关注和保护。”

  随着对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该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用镜头记录运河的新貌。2025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王艺霏和团队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扇”这一文化符号,串联起运河文化与亚运城市风貌,其作品在2023年拱墅区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展示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同时,协同创新中心还将运河文化“搬”到线上、推向世界。2024年8月,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汉语桥”项目上线,中心师生共同担任讲师,通过直播向越南500余名师生展示了运河文化魅力。一位越南学生留言道:“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河,更如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令人震撼。”

  为推动大运河文化研究成果走向全球,该校联合北京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发起成立了世界运河学会。“大运河的故事既恢宏又细腻,讲好它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世界运河学会就像一座桥梁,连接全球政产学研界,以运河为媒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学会理事长、中心主任张环宙教授表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