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为边疆地区发展提供坚实教育支撑
2025-10-20 作者:杜锐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10月20日 06版)

  【学思践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边疆治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取得重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外睦邻友好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的“硬支撑”,而且依赖文化认同的“软根基”。教育具有塑造价值观念、构筑精神家园、培育人力资本、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在边疆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赋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发挥好教育在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中的重要作用,将教育效能转化为维护稳定、促进团结、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边疆和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主线。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环节各方面,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广大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准确把握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增进共同性作为前提和方向,切实抓好各项重点任务,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发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巩固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表明,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及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边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作为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在教学中使用好国家统编教材,着力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因语言隔阂形成的认知和交流壁垒,增进边疆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沟通与了解,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应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丰富体现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具有国际眼光的教育供给。聚焦兴边富民,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有效融合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发挥边疆地区沿海、沿边等优势,面向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通过课程设置、师生互动、文化营造、友校共建等多种形式,聚焦对外开放、贸易规则、涉外法治、国际组织、区域国别等热点领域,将教育成果转化为破解边疆地区发展难题、促进边疆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与转化的实际能力,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民族学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推动高等学校相关学科建设,优化边疆学、民族学学科设置,把准研究方向,深化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边疆地区发展进步的道理学理哲理,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边疆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对突出,需要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数字化、实施素质教育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政策、经费向边疆地区倾斜,促进边疆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提质增效,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根据人口流动趋势和区域发展需求,保障边疆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相应形成规划合理的学校布局,推动教育资源跨学段、跨区域统筹调配,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统筹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教育人才,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健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的体制机制,努力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持续加大数字化平台建设投入,强化对高校教师的数字技术培训,以数字化推动各种教育类型、资源、要素的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作者:杜锐,系延边大学党委书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