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共商和合共生新秩序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举办
2025-10-20 作者:赵禾 彭美琪 薛思远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10月17日,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在位于北京通州运河商务区的北京国际财富中心开幕。来自海内外的数百名嘉宾共商和合共生新秩序,共筑全球发展新基石。

0a9de9dc13534bfd8d7f1e0fd465c955

      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以“和合共生:全球发展的基础与秩序”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夯实全球发展的信任根基,构建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国际秩序,推动实现各国间的和谐合作与共生共赢。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63级校友、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叶澄海先生特别支持。

      10月16日至17日,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开幕式和欢迎仪式举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孙硕,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助理金鑫,北京市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中国日报社副社长朱宝霞,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张晋,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中国新闻社副社长陈建辉等中方嘉宾;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俄罗斯前副总理谢尔盖·沙赫赖,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波兰华沙科兹明斯基大学转型、一体化和全球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格泽高滋·科勒德克,德国前财政部长约尔格·库基斯,欧洲议会前副议长雷夏德·恰尔涅茨基,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中央政治局委员、信息和宣传书记埃斯特韦斯·伊拉里奥等外方嘉宾,以及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兄弟高校代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知名学者和国际组织代表、驻华使节、企业代表、社会知名人士,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社、北京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代表共500余人参加论坛。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尔米达·萨尔西娅·阿里沙赫巴纳在欢迎仪式视频致辞中指出,发展绝不是竞争,而是一项建立在相互尊重、共同责任与可持续价值基础上的人类共同事业。当前全球性挑战交织,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合作、共情与担负起共同责任。本届论坛主题直接触及当今世界所需的核心原则,论坛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全球发展的宗旨与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使命高度契合,论坛持续关注的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全球资本流动等议题,不仅对亚太地区尤为重要,更关乎更加公平的全球秩序的塑造。诚挚希望与会各方以论坛举办为契机,分享创新理念、深化交流互鉴、拓展伙伴关系、凝聚发展共识,推动形成集体性的解决方案,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互联的世界贡献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上,张东刚、孙硕、金鑫先后致辞。林尚立主持。

      张东刚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合共生”不仅为全球发展夯实了人文基础,更为建立更加公平、持久的全球秩序提供了理论基石与行动路径。本届论坛旨在以“和合”破解对立、以“共生”重塑秩序,为不确定的世界贡献超越对立的智慧、重建秩序的框架、指引未来的方向。论坛愿提出“四点行动建议”:以全球发展倡议为牵引,聚焦发展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夯实“和合共生”的永续根基;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基石,构建同舟共济的全球安全合作伙伴关系,筑牢“和合共生”的坚实屏障;以全球文明倡议为纽带,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加强国际人文合作,滋养“和合共生”的文明沃土;以全球治理倡议为支柱,构建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治理体系,构建“和合共生”的规则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愿同国内外各界一道,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四大全球倡议落地落实,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坚定前行,共同开辟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孙硕表示,“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为破解当前全球发展赤字、治理短板和信任困境提供了深刻启迪,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治理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北京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历来以开放包容著称,建设城市副中心正是“和合共生”理念在首都发展中的生动实践。面向未来,北京将筑牢绿色低碳之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提升开放融通之能、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搭建文明互鉴之桥、增进理解信任与民心相通。希望本次论坛汇聚智慧、凝聚共识,播撒“和合共生”的种子,耕耘全球发展的沃土,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开创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未来。

      金鑫表示,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从不同角度为破解当前发展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全球发展倡议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不仅为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助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全球安全倡议为全球发展筑牢坚实保障,只有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提供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全球文明倡议为全球发展丰富精神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不仅能增加情感共鸣,消除误解隔阂,更将为全方位、可持续的发展营造良好合作氛围。全球治理倡议为全球发展凝聚广泛合力,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势必进一步激活和增强各方行动力和凝聚力。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已成为政商学等各界人士共商全球发展战略的高端品牌对话平台,期待以论坛为契机,深入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林尚立在主持中表示,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强化高端战略对话、深化高层专题研究的重要平台,更是扎根北京城市副中心、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构建起常态化战略对话与政策研究的全天候运作机制、提出重大原创性概念和多项行动倡议,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共鸣,充分展现了中国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治理、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担当。本届论坛旨在直面全球发展挑战,筑牢和平根基、凝聚合作共识、探索共生路径,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未来凝聚共识、贡献智慧。学校愿与各方携手并肩,持续深化打造创新性、基础性、综合性交往交流平台,进一步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在推动发展、促进文明、创新治理中开辟新路径,共建“和合共生”的世界秩序,共谋“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发展光明前景注入澎湃动力。

      罗马诺·普罗迪、埃斯特韦斯·伊拉里奥、约尔格·库基斯、雷夏德·恰尔涅茨基分别作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主持。

      罗马诺·普罗迪表示,当前全球各个领域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多边机构功能弱化,全球化面临挑战,不能通过冲突的方式打破旧国际秩序、建立新国际秩序。作为全球重要力量,中欧在能源、经济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中欧合作对构建完整、平衡的全球化至关重要。中欧双方应共同承担起推动和谐共存的责任,应对贸易不平衡等现实挑战,推动社会政策改革,真正推动中欧关系向前发展。希望中欧通过对话增进互信、完善长期合作机制,通过人文交流实现更高程度的“和合共生”,共建更具一致性与包容性的国际秩序。

      埃斯特韦斯·伊拉里奥表示,尽管人类科技空前进步,我们仍面临不平等、冲突与环境危机,这证明缺乏“和合共生”的发展难以持续,必须构建以全球团结、经济正义和相互尊重为支柱的国际秩序,推动以人为本、包容可持续的发展。安哥拉主张建立一个以知识共享、南南合作和新的国际金融结构为基础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全球联盟,改革国际治理机制,真正体现多极化世界的公平与多样性。此次论坛主题深刻回应了当今时代的挑战与希望,希望与各国一道,秉持对话和团结精神,共同建设公正、和平和可持续的全球新秩序。

      约尔格·库基斯表示,当前,全球发展进程不均、地缘冲突加剧、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粮食危机持续恶化等多重挑战交织,欧洲和全球应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化跨领域跨区域紧密合作,以提高全球贸易自由化公平化可持续性推动各经济体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主动应对各类挑战,加快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希望各方能够以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为桥梁,加强对话交流,凝聚新共识、形成新方案,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安全且具备韧性的全球未来。

      雷夏德·恰尔涅茨基表示,当前,经济、科学、学术研究和地缘政治等领域均发生剧烈变革,全球力量正在重构,国际格局也在不断演进变化,面对全球发展问题,各方要寻求共同的发展目标,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尊重不同的历史路径、历史经验和文化差异,积极促进各大洲间的和谐合作。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不仅是总结交流经验的平台,更是凝聚共识、为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场域,希望与会各方抓住机遇,深入探讨全球发展路径,共同推动经济与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坛以七种语言发布《人与社会全面发展:面向205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战略》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介绍报告内容。

      报告聚焦全球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梳理了不同阶段发展理念脉络,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念(CDGs)作出进一步阐释,并提出践行CDGs的五大战略框架:以人民为中心确立发展的根本取向、以绿色发展为支撑确立发展的自然边界、以包容合作为导向重塑发展的世界格局、以有效治理为保障揭示发展的制度逻辑、以科学评价为指引重构发展的衡量范式。报告进一步提出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多元化、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建设、绿色转型与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与健康合作、教育合作与人力资源开发、金融支持与发展融资等全球发展八大优先领域行动路径,并建议各国凝聚社会共识,将CDGs纳入中长期规划,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四大全球倡议落地落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

      朱信凯主持。

      在学者圆桌环节,聚焦“人类2050:推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主题,格泽高滋·科勒德克,南非国家行政学院杰出研究员、前内阁发言人弗姆拉·威廉姆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国际事务)、陈六使讲席教授(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刘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叶紫薇,巴西巴伊亚联邦大学副校长佩尼尔登·席尔瓦·菲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郭伯威围绕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及其背后的思想渊源、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与超越、如何完善“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念及其实践战略构想、如何在国际社会推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念成为共识等问题展开对话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刘青主持。

      10月17日下午至18日,本届论坛还将举办“人工智能与全球发展新态势:中俄战略对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供应链协同”“全球资本市场发展新格局——机遇、挑战与创新路径”“全球能源安全”“全球粮食体系与安全”“全球发展中的文化共情”“共筑韧性未来:当代青年的治理担当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倡议”“世界市场中的战略主权财富与全球发展”“中欧合作与全球发展”“跨文化交流与全球文明”“建构以人为本的全球治理新格局”“数字经济驱动可持续发展:资产数字化与未来金融”“现代化与反腐败:政党的使命”“‘绿色之行 不止所见’北京城市副中心国际传播·中外青年对话”“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15个平行论坛。18日下午将举行的闭幕总结大会上,以“推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全球南方视角”为主题的外交家圆桌将举办,首届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获奖团队将进行展示。

      作为中国首个以“全球发展”为核心主题、贯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论坛,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创办,以“关注全球发展、关怀人类命运”为宗旨,构筑世界各国政界、学术界及商界共商共议全球发展战略问题的高端对话平台,为中国与全球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