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张俊艳教授对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先生的访谈,本访谈系统梳理了非遗学的缘起背景、学科建设关键事项及未来发展方向,为理解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学术价值与实践路径提供权威视角。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非遗学学科具备什么样的独特性?非遗学常因与民俗学同以民间文化为研究对象而被混淆,但二者差异显著。非遗学以 “遗产” 为学术立场,聚焦历史传承至今的活态文化生命,使命是呵护、传承易变异丢失的非遗,具有全新视角与学术范畴,是一门田野科学,是一个独立的、活态的新兴交叉学科。
那么,建设好非遗学的关键事项是什么?非遗学作为独立交叉学科,建设需聚焦四大关键。一是加强基础理论建设,以元理论为核心,明确“以遗产为立场”的学术定位,为学科奠基。二是加强教材建设,聚集一流学者编写非遗学的系列教材,为非遗学的人才培养奠定学术基础。三是加强教研方法论建设,非遗学是“田野科学”,强调“把书桌搬到田野”,通过多媒介为非遗编制文化档案,同时培养学生文化责任感。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非遗学师资需兼具家国情怀、学术造诣、田野实践能力等素养,当前全国师资紧缺,需通过设博士点、引兼职导师、纳国际人才构建多元体系。此外,非遗博物馆建设也被纳入学科支撑体系,区别于传统陈列馆,致力于打造活态教学研究平台。
展望未来,非遗学需从四方面创新发展。一是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培育研究型与管理型人才,联动多方畅通就业渠道,解决供需矛盾;二是深化理论研究,探索“非遗博物馆学”“视觉非遗学”等标识性、原创性概念,完善知识体系;三是推进学科交叉,实现人文社科间“文文交叉”与人文社科、理工科间“文工交叉”。四是开展文明互鉴,以非遗为载体,通过国际学术平台与合作研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对于我们坚持两个相结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具有重要价值,相信这一正在健美起步的新兴交叉学科,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文章全文:非遗学的缘起与前瞻.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