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召开
2025-10-10 作者:刘晓阳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在全球治理变革中高举法治火炬,在时代发展浪潮中高扬正义旗帜。10月3—4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9c24836ca41e47d2ae67defcc6a90c22

      来自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近200位境外嘉宾,600余位中国内地法学院校长、法律实务界专家齐聚一堂,共促全球法学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全球法学界高层次对话平台,共塑人工智能与法治融合发展重要共识。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姜伟,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召集人张文显,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Djoomart Otorbaev,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秘书长Ignacio Tirado,最高人民检察院二级大检察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国庆,新加坡国立大学前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Seeram Ramakrishna,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吉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Shahbaz Khan,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等出席论坛系列活动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开幕式。

      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法治再度站上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今年适逢习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5周年,也是人大法学院成立75周年,我们愿与各方携手,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共同愿景,提出“五项行动倡议”:聚力拓宽法治合作,共建联动发展新平台,以机制化交流、网络化协作、共享化发展深化理解、凝聚合力、促进善治;聚力解答重大问题,共建法理研究新高地,为完善国际规则体系、破解全球法治难题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案储备;聚力规范智能发展,共筑科技向善新秩序,确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普遍利益的方向发展;聚力培育法治英才,共创协同育人新范式,构建开放融合、联系紧密、面向未来的法治教育体系;聚力促进文明对话,共绘法治共进新图景,让法治成为应对全球挑战的“共同武器”。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全球法学院校一道,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智慧、包容、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法治力量。

      林尚立表示,作为法学教学与研究领域重镇,中国人民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积极投身数字法治建设,贡献了“独树一帜”的人大力量。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全球法学人聚焦“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等主题展开前沿探讨。希望与会学者聚焦治理需求,以法治之策解决实践问题,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进程,推动研究从“书本之法”走向“治理之策”;站稳价值立场,以法治之规引领技术向善,以前瞻性法学理论为技术发展立规引航,确保技术进步始终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深化交流合作,以法治之桥凝聚全球智慧,促进全球平台共建、规则共研、标准共商,推动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携手迈向普惠共赢的数字文明新图景。

      王洪祥代表中国法学会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法学会愿与各国法学法律界同仁一道,持续加强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秉持开放包容、深化国际交流,坚守安全底线、促进可信可控,坚持智能向善、增进人类福祉,创新规则体系、完善全球治理,携手以法治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勉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全球法学院校一道,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为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促进全球法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姜伟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向母校未来发展致以祝福,并代为宣读“人民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的书面贺词。

      97岁高龄的高铭暄教授在书面贺词中深情回顾了自己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74年的不解之缘,并为学院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高兴。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75年来,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法律人才,赢得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的美誉。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越办越好,为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院。

      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这一主题,张文显、Djoomart Otorbaev、徐显明、Ignacio Tirado、陈国庆、Seeram Ramakrishna、吉林、Shahbaz Khan、胡云腾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张文显表示,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科技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法律人共同体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积极回应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的关键和重点问题,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法治化、公正化、数字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法治贡献。

      Djoomart Otorbaev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法律领域,为全球法律人带来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不会消灭法律职业,而是将其重塑。未来法律人需要掌握新的技能,不仅要有法律的推理能力,更要具备科技素养,不仅要精通法律,更要理解数字时代的伦理规范。

      徐显明围绕“法学教育的基本功能”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中国法学教育从近代到今天已历经130年。法学不仅培养法治人才、培育法律职业共同体,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工作母机,还具备服务社会发展、塑造引领价值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功能。这些都将为我们回答21世纪法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给出答案。

      Ignacio Tirado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75年来,开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学教育之先河,为中国建设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是全球活跃于法治领域最古老的机构之一,到2026年也将迎来百年庆典。过去数十年间,协会一直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许多专家学者同行,未来将继续携手并进,共同加强全球法治建设。

      陈国庆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年以来,在法学研究、法学教育、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也为我国检察机关输送了众多优秀干部,在检察理论研究和实务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检察院愿与人大法学院以及各位专家学者一起,继续深化交流合作,为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Seeram Ramakrishna表示,今年正值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五周年,习近平主席始终倡导开展全球合作,引导人工智能良性发展,推动建立普惠全人类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当前,人工智能研发企业正逐步跨入“人工意识”开发领域,这比当前的人工智能更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加强全球治理与引导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吉林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治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我们应在尊重各国治理传统、发展阶段和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坚持“和而不同”,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差异中凝聚共识,在创新中守护价值,在发展中实现包容。在人工智能治理中,我们要以制度对话弥合治理鸿沟,以权利保障引导技术向善,以跨界融合培育法治人才,为人工智能铺就一条法治化发展道路共同努力。

      Shahbaz Khan表示,作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驱机构,人大法学院始终是连接国际社会的桥梁。今天,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治理、司法与教育的根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在此领域制定全球标准,并于2021年通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未来,将持续深化合作,推动全球法律界对话与合作,携手确保法治在数字时代依然坚实而富有韧性。

      胡云腾回顾了近年来中国法院在应用数字信息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表示,中国法院大力推行在线服务,推进审判工作全流程智能化,着力构建现代化执行工作体系,强化大数据战略保障,以数字革命驱动司法审判提质增效,为建设智慧法院和数字法院作出了积极贡献。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勇立潮头,越办越好。

      郑新业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成果发布环节,王洪祥,张东刚,Djoomart Otorbaev,Ignacio Tirado,Seeram Ramakrishna,Shahbaz Khan,欧洲法学会主席Teresa Rodríguez de las Heras Ballell,亚洲国际仲裁中心首席执行官、马来西亚前总检察长Datuk Almalena Sharmila Bt Johan Thambu等共同启动“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

      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包括智能法务平台、智能法律助手、教学实训平台、法律文书翻译、涉外法律资讯、智能翻译助手六大子产品,将全面服务于企业出海及法律实务部门,智能支撑全国法学科研与教育,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法律智能服务平台,标志着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2024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率先启动全国高校首个涉外法治大模型研发,建成高质量的涉外法律知识库、高精准的多语言法条检索系统、高可信的法条增强生成框架以及融合深度思考的法律推理功能,相关数据集已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完成登记,成为全国高校首个通过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法律类项目。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全球五大洲近30家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

      “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倡议建立非官方、开放性的国际学术协作机制,通过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常态化学术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全球法学教育合作,共同推动构建跨文明对话新范式、孵化未来法治创新者、探索人类共同法治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发布“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倡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以“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及其成就的一个缩影”为题发布大会报告,就法学院75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成就向大会作了汇报。

      哈佛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William Alford,牛津大学法学院院长John Armour、副院长Thomas Krebs,剑桥大学法学院院长Louise Gullifer,俄罗斯前副总理、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法学院院长Sergey Shakhray,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伦敦大学学院法学院院长Eloise Scotford,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肖凯,博洛尼亚大学法学院院长Federico Casolari,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曼海姆大学法学院院长Friedemann Kainer,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王轶作为全球法学院校代表先后发言,深入探讨了全球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合作机制。

      本次论坛设五个平行院长论坛和十四个主题论坛,为与会专家学者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各主题论坛议题设置兼具前沿性与系统性,包括第六届“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国际论坛、数字资产的全球法治回应论坛、第二届人工智能与纠纷解决论坛、全球南方与“一带一路”法治论坛、国际比较视野下公法的新发展论坛、人工智能与刑事司法研讨会、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民法典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新平衡论坛、“国家法学:基础理论与时代挑战”主题论坛、数字经济竞争法的理念转型和新维度论坛、《刑事诉讼法典》专家建议稿新书发布会暨刑事诉讼法修改研讨会、“科技时代的人权保障与无障碍建设:全球视角与国家实践”论坛、亚太食品安全治理国际论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

      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法学院、英国杜伦大学法学院、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法学院、法国里昂天主教大学法学院、意大利罗马三大法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并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学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学院、亚洲国际仲裁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律系等世界知名法律院校、国际组织、司法机构达成合作意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前身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培养培训各类学生、法治工作人员30余万人。学院积极拓展中外交流合作,搭建了多个层次的法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已成为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

      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大法学院先后举办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累计邀请到来自世界五大洲最具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800余位院校长、法学家等出席。论坛为全球法学家了解中国法学教育与中国法治建设、分享法学教育经验提供了国际平台。本届论坛共邀请到来自全世界各地区最有影响和地位的法学院校、国际组织、法律实务机构的近1200位法学专家参与大会及平行主题论坛。来自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发改委、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的领导专家莅会指导。未来将推动举办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进一步扩大全球交流、凝聚全球共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