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遵循本质 面向未来 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2025-09-16 作者:秦惠民 李庆丰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9月16日 15版)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高等教育评价是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指挥棒”。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全面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职能的本体价值,服务于高等教育支撑国家战略的系统价值,服务于“五个重大关系”的平衡逻辑,回应高等教育复杂多元的发展特征,根据评价对象进行分类评价,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立足大学本质,服务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根本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大学在教育属性的基础上,功能不断发展和丰富。除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基本活动外,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区域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成为现代大学极其重要的使命职能。高等教育要通过其各项职能的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首先要全面服务于大学的基本属性和职能。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注重原创性和影响力;在社会服务方面,侧重考查实际贡献;在国际交流方面,关注合作深度和效度。全面服务,强调统筹兼顾,评价不能片面和偏废,要有利于促进大学各项职能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

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

  在教育体系当中,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战略属性,它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高等教育必须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职能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综合性战略评价。

  在科技创新评价方面,要建立“全链条”评价体系。基础研究看原创性,应用研究看转化率,技术开发看实用性。重点考查是否解决了“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发展问题、是否服务了国家重大需求、是否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在人才培养评价方面,要建立“全周期”跟踪机制。既要看在校表现,更要看毕业后5~10年乃至终身的发展成就;既要考查专业能力,也要评估核心素养;既要关注就业率,更要关注贡献度。特别要重视在关键领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社会服务评价方面,要实施“全覆盖”的服务功能。研究型大学侧重考虑国家重大需求响应度,应用型高校侧重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职业院校侧重服务行业企业技能的精准度。要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评价导向。

正确处理好五对关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要统筹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既服务重大需求,又关注百姓期盼。在评价导向上,既要考查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如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又要关注高校服务民生改善的成效,如毕业生就业质量、继续教育服务等。要通过建立“顶天立地”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既能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支撑,又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要平衡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既重视专业培养,又注重素质教育。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设置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科研创新能力等专业素养指标;又要包含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实践等综合素质指标。特别要重视建立“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设置德育成效、体育达标率、美育实践活动参与度、劳动教育实效等具体指标。

  要协同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既遵循教育规律,又对接社会需求。在评价机制上,一方面要尊重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的评价导向;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需求反馈机制,将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发展跟踪调查等纳入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

  要把握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既加强规范性制度建设,又鼓励打破常规的创新探索。在评价方式上,既要有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框架,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又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留出特色发展空间,通过设立“特色发展”评价维度,对高校的特色办学、改革创新给予认可。

  要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既坚持中国特色,又吸收世界经验。在评价标准上,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另一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科研评价、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可建立国际可比性指标,如科研评价标准、国际学生规模等,同时保持中国特色指标,如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度等,形成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

根据评价对象分类推进

  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要避免“一刀切”,尊重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鼓励高校走特色与创新发展之路。

  科学的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高校分类发展体系,推动形成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高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差异化评价标准,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

  要有利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评价其在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以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

  要有利于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机制,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特殊人才选拔通道、深化弹性学制、推行导师个性化培养方案等措施,为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同时,建立以创新能力、发展潜质为核心的评价指标,破除唯分数、唯论文的评价倾向。

  要有利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评价标准。明确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意识形态和本土属性,鼓励学者立足中国实际的自觉意识,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在评价中突出对中国国情、中国问题、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阐释和创新,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要有利于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价其在突破科技难题、研制重大装备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对基础研究领域,给予更长的评价周期,确立应有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不畏艰险、潜心研究、勇攀高峰。

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评价必须紧跟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主动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主动融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过程。

  要建立动态调整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应定期修订,及时反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要率先建立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引导高校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

  要强化未来导向的评价维度。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重评估学生的数字素养、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全球胜任力等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在科学研究方面,要关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培育;在社会服务方面,要考查高校应对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性挑战的贡献。

  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能化评价平台,实现评价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和精准反馈,推动形成以数据为支撑、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评价新模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增值性。

  要增强评价的国际适应性。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评价标准要具有较强的国际可比性,既要能够发现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又要能够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作者:秦惠民、李庆丰,分别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暨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