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南京大学牵头成立“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
2025-09-15 作者:吴维忆、姚冰斌 来源:南京大学

      2025年9月13日,由南京大学发起的,首届全球文明数智研究暨“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由南京大学发起,联合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国海德堡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韩国翰林大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顶尖高校文明研究相关机构共同组建。该联合体致力于面对日益交叉和富有全球性的问题情境,打造一个具备共同价值基础、能够共享技术平台与协同研究能力的学术共同体。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CAEADEC5DF751B0A649D4FCF123_897AF367_18CD6

      谭铁牛在致辞中指出,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南京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牵头全球的30多家实验室机构,共同倡导成立“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他表示,当今时代,数字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人文研究的范式与方法,联合体将更好推动文明对话,加强国际合作,建立跨国界、跨学科的协作机制,打破“数据孤岛”和“学术壁垒”,推动数智文明研究的“知识创新”;立足全球实践,秉持开放包容、辩证批判的态度,探索出更具解释力与前瞻性的智能时代文明形态学理论体系,推动数智文明研究的“理论创新”;拥抱人工智能和技术变革,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层次,推动数智文明研究的“方法创新”。

      谭铁牛期待联合体成员单位以“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为依托,努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凝聚全球文明研究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文明共生共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大学教授Melissa Terras高度评价南京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引领作用,及发起“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的重要意义。她指出,人工智能目前处于一个关键节点:人工智能从早期的逻辑推理探索,发展到如今依据大数据进行产品分析、数据解读等复杂任务,已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无处不在。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关于文化、创造力和社会运作的知识,能教会技术开发者如何构建更公平、更公正的AI系统,消除其内嵌的偏见。她期待与会专家将各自拥有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应用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人类。

      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主持。

      大会举行“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成立仪式。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将围绕文明的共同数据基础设施,文明的特性、共性与演进规律,思想、遗产、生态、文化、教育等主题建立研究链接,致力于全球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挖掘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层规律,为思考人类如何超越隔阂与冲突、应对共同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大会还举行了“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陈云松和Melissa Terras教授共同担任主任,来自全球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仪式现场,南京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韩国翰林大学等多项国内外合作项目同步签约、发布,涵盖文明研究、数字素养教育、数字遗产交互等多个领域的联合项目。项目将由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牵头完成。据介绍,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围绕文明研究“主轴”,重点开展文明远读、文明探源、文明传承、文明熔铸、文明互鉴研究。其中,文明传承项目重点聚焦中华古城保护数字图谱集成、边疆地域中华古城图谱、伊儒会通的中华清真寺图谱等重大工程,为近3000个中华古城进行数字复原和保护区划定等工作,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方法、探索标准,以数智创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文明远读项目聚焦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精神谱系进行系统挖掘、结构分析、测量比较的“文化远读”,从中华及海外原典中提取并挖掘文明的标志性符号与思想流变时空轨迹,构建跨文明的宏观文化测量指标体系与知识图谱。

      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数字人文、人工智能与世界历史分析、文明研究的数智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以“连接”为关键词,提出全球文明构建是一个在共生与互鉴的连接中逐步生成的过程。牛津大学Pieter Francois教授介绍了Seshat数据库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史料挖掘,以增强对长时段历史因果关系分析的能力。北京大学王军教授介绍了利用智能体技术,协助研究者对文字、图片史料进行结构化处理,提取语义信息的功能。牛津大学与南京大学教授Dirk Meyer介绍了牛津大学与南京大学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并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东西方古典学领域的广阔前景。爱丁堡大学Melissa Terras教授呼吁为文化遗产打造真正有用的人工智能,强调跨学科共建开放基础设施,把“AI春天”带进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工作环境。南京大学陈云松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在文明远读、文明探源、文明传承、文明熔铸、文明互鉴等五个维度围绕“文明”研究主轴开展的南大实践。

      下午的“数智文明前沿”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台湾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的多位专家作报告,聚焦人工智能、人文社科与文明知识共创等议题,进一步拓展了文明研究的全球视野。同期分论坛则围绕“数字文明基础设施”“数字人文前沿议题”“数字文化遗产与传播”等主题展开,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参与研讨。

      来自中国、英国、比利时、韩国等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机构代表参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