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数字货币主权竞争及策略建议
2025-09-11 作者:张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时代以来,支付方式加速变化。尽管支票和现金等纸质支付方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新技术和市场进入者正在挑战传统的银行支付系统。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在考虑新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如何取代传统货币(CPMI—MC)。国际清算银行(BIS)2019年的调查显示,尽管大多数央行都在研究CBDC,但这项工作主要还处于概念阶段,只有少数央行打算在短期至中期内发行CBDC。各国积极探索数字货币的程度以及发行数字货币的距离存在很大差异。

  主权数字货币的潜在优势与挑战

  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开展试点项目,探索CBDC的可行性。为此,它们增加了中央银行分配给CBDC和金融科技研究的资源,有时还与私营部门顾问合作。一些国家还在审查和修订立法,以支持CBDC的发行,并积极研究竞争性CBDC设计的潜在影响。一些当局还与公众和立法机构接触,讨论发行CBDC的可能性。其他一些国家也加大了对CBDC和支付系统的资源投入,尽管它们主要专注于进行分析和更有限的技术实际测试。虽然CBDC仍然是这些国家的选择,但它们也在积极探索替代解决方案。还有一些国家并不认为立即发行CBDC是必要的,而是专注于改善现有的支付安排和加强监管。

  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和市场委员会(MC)2018年的报告将CBDC定义为不同于实物现金或中央银行储备/结算账户的中央银行货币的新形态。CPMI—MC报告基于四个关键属性,提供了一种货币分类法(“货币之花”),将CBDC分为两大类,即通用型和批发型,而前者又分为两种类型。货币的四个关键属性分别是发行者(中央银行或非中央银行)、形式(数字或实物)、可访问性(广泛或受限)与技术。在技术方面,区分了基于代币或账户的货币。在支付经济学中,代币和账户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验证:接收代币的人将验证代币是否真实,而中介则验证账户持有人的身份。

  各国央行强调了CBDC的许多潜在好处。其中包括:降低现金成本、增加金融包容性、增加支付系统的稳定性、强化市场可竞争性和市场规则、对抗新型数字货币、支持分布式账本技术、提高货币政策效应。尽管存在这些潜在优势,但仍可能出现各种挑战,比如银行业脱媒、“挤兑风险”、央行资产负债表和信贷分配、提高央行的成本和风险等,其中一些挑战可以通过适当设计CBDC来缓解。

  超主权数字货币与

  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关系

  货币竞争的底层逻辑是流通能力的竞争,流通能力竞争的核心是支付能力竞争。超主权数字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一旦进入支付领域,传统货币竞争将转变为数字货币竞争。传统货币竞争理论通过币值稳定程度判断货币优劣,认为在固定汇率下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在浮动汇率下产生良币驱逐劣币。但在数字经济时代,币值稳定并非决定数字货币竞争的唯一变量。超主权数字货币的核心优势体现在能够构建出领先的技术,包括“分布式治理”“开放性访问”“加密安全机制”。根据中国央行的测算,定位于M0替代的央行数字货币交易系统的性能要求要在10万笔/秒以上的水平,远超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架构的超主权数字货币的设计水平。中国央行采取技术中性原则,通过市场竞争优选技术路线。

  从技术特征来看,超主权数字货币强调安全性,重在满足跨境支付场景;央行数字货币强调速度,重在满足高频支付场景。二者只有侧重点的不同,并无优劣之分。长远来看,随着各自应用场景的丰富,技术能力趋同的可能性较大,技术大概率不会决定竞争走向。从信用来看,超主权数字货币将以美元为基础的一篮子货币作为信用资产,随着二代超主权数字货币计划(Diem)的推出,一篮子货币资产支撑被单一锚定美元所取代,超主权数字货币的信用无疑得到强化。中国央行把央行数字货币定位为“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和“纸钞的数字化替代”, 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等同于人民币。因此,超主权数字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竞争实际是美元与人民币的信用竞争。从社交平台来看,超主权数字货币计划刚推出之时,普遍的声音认为,其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全球最大的网络社交平台所产生的跨境支付场景。相较超主权数字货币的社交平台红利,央行数字货币目前更多借助参与主体多元化产生场景多样性,目前参加试点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大型平台机构等,试点场景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消费等。未来超主权数字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一旦正面竞争,社交平台极有可能是影响竞争走向的关键因素,对于央行数字货币而言,如何处理与现有支付工具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上说,因为基于同一代币体系(人民币),央行数字货币与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工具之间并无竞争可言。实践来看,因为在零售支付领域存在重叠,二者之间的竞争难以避免,正如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兴起之后,对纸币支付所形成的挤出效应一样。从主权信用对货币的信用担保程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由央行发行并直接进行信用担保,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使用的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结算。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层级更高,但一般情况下从用户感知的角度可以忽略不计。从技术层面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存在两点优势:一是能够实现交易匿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因与账户耦合,无法实现交易匿名);二是能够实现“双离线支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需要基础的网络环境才能进行支付)。这两点优势对于支付工具选择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用户对特殊交易情境下交易速度的要求超过其他技术要求,而央行数字货币还未接受过检验。从支付场景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应用于小额零售高频场景。在国内,此类线上与线下场景基本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占领,央行数字货币尽管可能拥有可以调用的线下场景资源,但相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形成的竞争门槛,仍处于明显劣势。

  央行数字货币与

  超主权数字货币的竞争策略

  首先,以正面积极的形象来推动国际化。超主权数字货币致力于普惠金融的公众利益追求者形象、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技术领先者形象以及有储备资产的安全数字货币形象,提高了消费者的好感度及信任度。用户争夺是数字货币竞争的关键所在,央行数字货币亟须在国家信用之外加快多维品牌形象塑造,赢得全球用户。一是公益形象。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深度介入全球公共管理过程,积极参与金融救助,通过塑造公益形象提高消费者接受度。二是开放形象。超主权数字货币承诺开源区块链技术,包括多中心许可链架构、MOVE、VST 语言、拜占庭算法,塑造了开放共赢的形象。三是技术优势品牌化。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考虑内置到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中,把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优势品牌化。四是印象管理。包括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的改革,逐步将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由M0扩大到M1、M2;研究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的储备资产;等等。

  其次,借助协同效应来加速国际化。超主权数字货币所开启的全新数字货币竞争,其广度与深度远超以往。中国主权数字货币需要全方位调动各种资源来协同应对竞争。一是工具协同。借助电子支付工具(支付宝、微信支付)在基础设施、运营经验上的优势,通过植入央行数字货币信用代币,与超主权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市场展开正面竞争。二是竞争协同。通过产品结构设计,把竞争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既保证央行数字货币的安全落地,又巩固中国电子支付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三是场景协同。全面支持中国电子支付企业进军各国本地支付市场,与跨境支付市场形成呼应。四是战略协同。从国家层面推动企业参与,同时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元渠道在境外布局中国主权数字货币支付系统。

  最后,积极参与全球监管来融入国际化。超主权数字货币欢迎全球监管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能加速推进其国际化进程,应积极通过参与全球监管,使央行数字货币积极融入国际化。通过加强与各国央行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对超主权数字货币的监测与监管行动,争取在国际数字货币监管领域的话语权。联合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数字货币研发走在前列的国家,在协同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国际化。积极参与构建国际央行数字货币监管机制,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对跨境支付、客户身份识别、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监管,主动拥抱全球监管,以监管促发展。

  (作者系深圳大学新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