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AI与学科发展论坛”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济片)与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在北京大学承泽园举行。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原副校长、汇丰商学院创始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教授海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黄益平,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以及23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济片)(下称教育部重点基地)代表、32位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单位代表,12位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代表,共计67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活动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丹丹,国家发展研究院科研主管、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邢亦青,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BiMBA商学院院长黄卓等依次主持论坛各主题环节。教育部-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炜、余昌华、王勋共同参会。
姜国华代表学校发表开幕致辞,对论坛成果寄予厚望,期待本次论坛的思想成果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学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致辞中,他详细梳理近年来北大在AI学科建设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并表示,拥抱智能时代、拥抱大数据、拥抱人工智能,既是北大人矢志创新的学术承诺,更表明我们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也是回应时代需求的行动体现。基于当前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姜国华勉励与会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持续提升中国经济学在全球的认可度。
黄益平代表学院致辞,简要介绍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换届后的成员新构成,以及学院围绕经济学学科下一步如何发展所做的积极探索,后者涉及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实践的创新尝试、提出并促进达成全球南方共识,以及经济学如何应用AI等重要内容。他表示,全球南方共识旨在契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推动其经济发展,中国经验是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国发院今年启动“AI+学科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目的就是与时俱进地分析、研究AI给经济机制和经济学科带来的影响,通过支持科研项目、案例分析和课程创新等活动,产出有影响力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政策应对方案及“AI+经济学”教材。
主题演讲由雷晓燕分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她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变革:技术冲击下中国高校学科布局的实证研究”为题,首次系统梳理人工智能对我国学科布局影响的趋势性特征,并介绍最新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研究结论称,伴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高校工学类学科规模快速扩大,基础的人文和理学学科相对收缩。人工智能还推动高校在工学和管理学两类专业更多地增设交叉专业。对比普通高校,“双一流”及有学科优势的高校交叉学科建设表现突出,但学科规模扩张显著滞后。雷晓燕及研究团队认为,要避免人文类和理学类基础学科快速收缩导致经济增长潜力受限,普通高校与头部高校要平衡好专业建设和招生规模扩张,要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论坛交流部分,“AI与经济学学术研究”“AI与经济学教学及人才培养”两大主题引发热烈讨论,坦诚交流中涌现大量真知灼见。大家从经济学研究、教学实践和社会影响等维度,深入探讨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就AI对经济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提出洞见,包括AI正在重构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范式,正在加速经济学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赋能创造的根本性转型,未来跨学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等。多位发言者先后表示,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以人文情怀锚定方向,肩负人机共生时代经济学经世济民的使命。
下午论坛特邀海闻分享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创办初衷、发展特色和未来发展目标。海闻回忆道,在推动中国经济学走向科学规范的大背景下,他于1999年提出搭建中国经济学领域的交流平台,主要有两大初衷,一是提供学术交流机会,尤其是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和成长的空间;二是促进经济学教学和管理经验分享,以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等形式讨论教育改革和人才招聘等重要议题。中国经济学年会由此诞生,并在至今25年里长期稳定运行。海闻总结了年会顽强生命力背后的重要因素,同时希望大家集思广益,以助力年会下一个25年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好发展。
在教育部重点基地与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单位负责人联席会上,各院校相关负责人围绕中国经济学年会与教育部重点基地未来发展等关键议题深入研讨。与会者建议,年会要从注重规模转向质量引领,通过完善治理机制、强化议题设计等,重返中国经济学界标杆地位。教育部重点基地则建议推动跨机构协作,破解发展定位、特色和署名要求等方面的具体难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作总结发言,强调教育部重点基地的核心定位是汇聚各领域优秀力量的开放“国家队”,需瞄准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任务,与一般的研究中心或院系职能不同。
无论是经济学年会还是教育部重点基地,核心命题均指向如何在AI冲击与国家战略需求下,通过机制优化来激发学术合力。而解决方向均在于以开放机制凝聚全国顶尖力量,以问题导向回应时代命题,实现中国经济学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在全球学术版图中真正“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