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科论坛 > 文章详情
高校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建设:实践是检验工作的核心标准
2025-09-09 作者:姜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能够传承和提供新的知识、培养传承和提供知识的能力,由此形成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任务。区域国别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准确、有效地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即对象国别和区域的知识与信息,服务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决策过程,助力智库发挥作用;培养学生掌握获得上述信息知识的理论和方法能力,也为智库培养专业人员;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区域国别学的特点在于学科鲜明的交叉性和实践性,二者相辅相成,学科交叉是基础,实践则是检验区域国别学建设、在学术性与智库性有机结合中发展与发挥作用的关键;与高校以外智库相比,高校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工作主要集中于开展智库研究和培养广义的智库人才。这意味着,高校区域国别学建设不仅要有智库能力,而且要重视和落实区域国别人才培养。

  助力智库建设是区域国别学完成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任务的重要路径和内容,这不仅表现在具体的研究成果上,也体现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区域国别学通过实践在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起融通的桥梁,这本身是对排他性学科本位主义的矫正。因此,对高校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建设的讨论应起步于与其相关的学科理论建构,重视各学科间的关联以及学科理论源于实践和受实践检验的事实。

  掌握一手材料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一手材料”是获取区域国别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包括文字和音像等类别。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关注文字类,将其粗略地划分为学术文献、政策文件和事件本三大类。上述“三文”中,文献主要是基于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是深度理解、分析时事现象的知识基础,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理论启发与建构框架。但是,区域国别知识很难从理论演绎中获得,还需要从现实中提取。掌握对象国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决策机构的政策、规划和统计诸领域动态,及其主要决策者的言论,对准确获得区域国别知识具有核心意义。与此同时,关于某个事件的媒体报道、相关人的描述等事件性文本是获得、补充和佐证区域国别具体事实认知,去伪存真的重要支撑。“一线体验”则是田野调研的过程,主要是指区域国别研究智库从业者对所研究事件本身以及相关方对事件讨论的经历。一手材料和一线体验构成区域国别书面调研和田野调研的两大实践支柱,在此基础上可以勾画出研究对象的整体和真实面貌,形成可信、有效的信息和知识,这是智库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才能发好言。一手材料和一线体验是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和从事智库工作的基本功。

  笔者在对一些学校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培养的调研中发现,文献整理在学术训练中受到重视,但对文件和文本的处理却鲜有涉及。这导致学生作业中常常只列出知网等几家专业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献,忽略对相关文件或媒体文本的关注,给出的原因往往是报纸文章“不算学术文章”(部分报纸理论版除外)。简言之,区域国别专业教学中,“三文”失衡、偏重学术文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在实际的区域国别研究智库活动中,一手材料和一线体验可以相互印证和补充,综合发挥作用。以“全球南方”概念为例,欧洲近年来是这一概念扩展的主要推手。通过综合梳理、分析欧盟相关文件、近三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报告、奥地利等国议会咨询报告、一些政党的竞选和执政纲领、欧盟主要领导及成员国领导人的政策演讲以及德国区域国别研究院2025年3月给德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咨询报告等各类材料,可以看出欧盟对“全球南方”定义和政策定位的演变轨迹:欧洲对“全球南方”的定位经历了从发展援助视角到地缘政治博弈的转变,把“全球南方”看作欧美西方领导的“全球北方”要赢得与所谓“修正主义东方”地缘政治对抗必须争夺的一方。随着特朗普今年初再次执政,欧洲意识到曾经由“西方阵营”领导的“全球北方”将不复存在,原有的“全球南方”概念也随之失去基础。2024年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第一次邀请很多“全球南方”国家政要与会,共商全球安全与发展议题。笔者在现场听到多位非洲和亚洲人士不赞同西方大国把他们当作地缘政治斗争的工具。有非洲代表在会上说“与中国谈,我们得到机场;和欧洲谈,我们被上一课”,此话鲜活地表达出了非洲人士心中的“全球南方”与欧洲的“全球南方”明显不同。“不要再告诉我我们是谁,往哪里走,该怎么做,非洲需要的是干净的水,吃饱饭,有医疗,是发展,而不是价值观”,这是非洲人民的心声。知彼知己,区域国别的知识在于其现实功用。对欧洲“全球南方”政策的系统认知,了解“全球南方”国家的自我感受,可以为我们自己立足团结合作、平等互利原则理解“全球南方”,确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提供借鉴。

  智库研究要克服学科本位主义

  办好区域国别研究智库,首先考验的是高校在行政上整体把握方向、综合调配资源的能力。高校教学科研传统上按学科和专业组织,以此确定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和绩效考评标准。久而久之,学科成为高校资源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利益分配的核心依据,是各方严密把守的阵地。在学科本位主义生态中,作为交叉学科的区域国别学及其智库平台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学科内外的一些“天然”阻力。首先是各学科排他性。各学科大多认为自己有生产知识、解决问题的最好理论和方法,“区域国别学就参照着这么做就行了”,如此一来,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多样性特质和观察事物的多重视角。其次是学科等级化。一些学科认为自己比其他学科更重要、更科学,“区域国别学要这么做,再补充一点其他学科的做法就行了”。

  面对上述学科排他性和等级化阻力和矛盾,高校难以确定以谁为主建设智库,加之学科评估标准的改革有待跟进,智库成果在许多高校尚未被完全一视同仁,导致高校区域国别研究智库的实体设置困难重重,智库成果认定仍不甚明了,高校学者从事智库类工作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展现。简言之,智库研究和人才培养是区域国别学学科统一的内在规律,对于这一点还需要加强认识。有些学校充分考虑区域国别研究智库的跨学科特点,在成果认定、职称评审等诸方面做出特别安排,为智库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也有些学校担心把不同学科力量投入区域国别研究智库会影响相关学科的特色优势,被拉低水平,影响学校学科评估排名。这方面,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该校非洲研究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发展,集人才培养、智库研究、知识构建于一体,形成“两头落地”模式:一头落在中国,立足国家、地方和学校现实发展与需要;另一头落在非洲,扎根非洲大地做研究、培养人、促进两边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过程中,非洲研究汲取了相关学科的营养,也为其他学科赋能,协同塑造了相关学科的“非洲研究”特色优势,多个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区域国别学学科本身也成为该学科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其次是考验院系教学管理和评价系统与师资能力结构。区域国别智库人才培养,关键是体现出交叉学科特色优势的课程体系,而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学科本位主义习惯使专业课程往往只聚焦在单一学科内,很少为跨学科课程内容留出空间。这导致一些学校的区域国别学专业课程按不同学科分头开设,院系的边界等于课程的边界,课程资源不与全校打通;教师按照各自学科体系和“规矩”授课,各课之间少有交叉融合。结果是区域国别学专业课程多、课时长,学生课业负担大,遇到各科老师都在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时,学生就难得要领。这方面,有些学校对课程目标、内容和教法周密规划,在确保交叉融合的前提下,开设由相关学科教师教授的“拼盘课”并取得较好效果。不同学科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院系,他们一起合作,共同上课和辅导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展研究,这就需要突破目前多数高校单一的人事隶属关系、绩效和成果评价标准。这看似不太复杂的举措,对交叉学科建设实现跨学科、跨院系、校内外协同、国内外联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区域国别学鲜明的实践特色,还要求学生具有高效的写作能力,这是智库人员从业能力的基础,需要持续地进行训练。观察相关国家和区域变化发展,撰写动态简要,是比较常见的训练模式。为此,需要做出相应的学分安排,作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激励,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并积累了经验。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上海区域国别学会会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