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会议资讯 > 会议动态 > 文章详情
北京大学举办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新场景与数字基座” 研讨会
2025-08-19 作者:崔建华、张艺璇、魏一凡 来源:北京大学

      7月28日,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新场景与数字基座” 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燕园大厦举行。本次会议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及业态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进展,聚焦“生成式AI驱动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趋势”展开深入研讨,为沉浸式文旅场景创新、智慧旅游体验升级等领域提供了前沿思路。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三位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马思伟、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陈娴颖,以及博雅探索联合创始人竺嘉翎、宏视科技总经理雷健、博雅致真董事长赵滨、澜景科技商务总监祁峰等文化科技企业代表,此外还有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助理教授贾川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庞洁等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马思伟主持。

366a092bc61148ec9be5d3ee59efc4d7

      向勇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背景与进展。他表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催生了文旅智能体、文旅直播、沉浸式演艺等大批新兴业态,也对计算美学、计算艺术学、文化科技体等新兴领域提出了更高的研究需求。他指出,本课题研究要加强对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的探索。

      贾川民介绍了马思伟团队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技术成果。团队构建了涵盖河道治理、文化传承等八大类的黄河流域文献语料库,经智能处理形成支持问答的多模态引擎。基于此的大语言模型可精准回答专业问题,并能生成可信赖的黄河视频素材,已用于纪录片《我的家乡我的河》。团队还研发裸眼3D通信系统,支持50路自由视点显示,赋能文物全息展示及体育赛事VR互动操作等场景。

      自由研讨中,与会专家聚焦“沉浸式场景感知升级”与“文化新基建可持续性”议题进行交流。竺嘉翎分享了通过游戏融合教育社交传播中国文化(如宫廷美食、古建、占卜)并应用AIGC开发互动游戏的实践;祁峰介绍了公司以数字化系统赋能文旅展示场景;雷健则阐述了利用全息舱技术实现文博沉浸式展示的创新方案。

      周庆山指出,通用大模型在生成中国文化内容时因高质量数据缺乏导致效果不佳,需建立共享数据集机制。向勇建议将传统美学元素纳入数字基座让文化“活起来”。陈娴颖则探讨了推动融合落地的新商业模式。

      马思伟在总结中强调,文化与科技融合需兼顾技术创新与文化内核。他提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基础深化多模态交互、文生视频等技术垂直应用,未来应加强跨领域合作与完善数据资产化机制,使数字技术成为传承经典的桥梁。

      研讨会有效促进了学界与业界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明确了未来文化新场景构建的关键路径,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