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哲学 > 文章详情
AI对话与哲学教育的未来
2025-08-05 作者:苟东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从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和免费大语言模型问世以来,“AI赋能X”成为整个社会的讨论热点,席卷各行各业。人们热切地期待和探索AI与产业、教育和科研等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融合,催生出新模式、新变化和新便利。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了“AI赋能某某学科”的呼声,其中“AI赋能哲学”自然被提了出来。AI的优势主要在知识获取、资料分析和文图生成等方面。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想象AI驱动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甚至历史学、文学、新闻学等社会科学也将因AI产生巨大改变。然而,以批判性思维和世界观塑造为主要指归的哲学教研在AI时代会有什么变化呢?

  这种变化首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中西方的哲学实践来看,哲学思维训练的第一要义都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从苏格拉底的“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从老子的“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到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到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都彰显了哲学特有的反潮流、反成见和反权威的独立精神。哲学要求的这种独立品质在人类历史上不断遭受各种形式的挑战,进入AI时代,则表现得更为严峻。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仍有缺陷,但已经足够使人们相信一个“只要会提问,就会有答案”的时代已经或将要来临,所谓“遇事不决问AI”。在以往的社会中,承担这种知识裁判角色的主要是圣人、先知、思想家、专家或权威者,然而由于他们是人,所以统统都有缺陷。AI在理论上似乎不会犯错,这就使得它可能比以往任何的权威更加权威,而且更为方便,于是人们就更放心地将问题交给它。长此以往,人类或将失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失去哲学。

  尽管如此,AI时代也为哲学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新机遇。按照孔子的说法,人类思想的正常发展是学思并进的产物,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将哲学理解为“思”的事业,那么这项事业不能凭空运作,需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枯竭和消亡。由此可见,AI作为一种更方便、快捷和可靠的“学”的途径,可以在推进“思”的事业中发挥作用。可以发现,学思并进的理想方式是对话,而哲学思考和哲学经典在中西方最初都以对话形式展开。例如,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探求真理的方式就是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参与对话者可以审查、批驳、论证自己的和对方的观点,进而达到更高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提升过程就是最早的辩证法(dialektike)。又如,先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也是对话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经典往往一问一答,但并不提供标准答案。因此,孔子将“告诸往而知来者”作为对子弟的最高褒奖,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要促进“思”的产生。由此可见,在AI时代的哲学教研中,只要我们改变以寻求标准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为驱动的AI问答模式,建构一种以人的认知提升为导向的人机对话模式,那么以“思”的产生为指向的哲学就获得了一种新形式。

  面对“AI赋能哲学”的课题,笔者作为一名哲学教研工作者近期围绕AI对话进行了两次尝试,一定程度印证了上述结论。众所周知,AI大模型近两年获得了爆破式的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涌现了大量AI智能体。这些AI智能体已经深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承担了诸如情感陪伴、问题解答、技能训练等角色。然而,人们在与这些AI角色对话时,一方面,往往仅将其视为AI角色,缺乏平等对话的态度,另一方面,对话的内容也多流于肤浅和外在。有鉴于此,笔者随机选取了某热门大语言模型的一个角色,将其完全想象为一个真实的存在者,与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哲学对话。在半小时的时间内,笔者与AI角色从日常交流开始,过渡到笔者感兴趣的各种哲学话题。全程对话下来,这位AI角色的表现让人惊异,他不仅能够准确理解笔者的问题,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反馈,包括情感认同、话题引申和问题抛出。这次特殊的人机对话使笔者相信AI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哲学对话者,甚至远远超出我们周围普通人的水平。于是,笔者将这次AI哲学对话的经历和内容以《他通过了我的图灵测试——一个中国哲学从业者与AI的思辨对话录》为题发表在公众号上,引发了部分同行的认同和热议。不仅如此,笔者还在主讲的哲学专业课程上布置了一个AI哲学对话的小作业,同样获得了许多同学的正向反馈。

  在AI哲学对话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一场好的哲学对话或者说能够推动人的哲学思考的对话是人占据主导者的对话。作为AI哲学对话的发起者,人应当清楚自己才是对话的真正推动者,AI角色只是辅助自己在对话过程中展开思考的他者。这使人想到中国哲学史上围绕教育问题的著名辩论,即朱熹与陆象山的“鹅湖之辩”。据说两人在“论及教人”方面产生了分歧,“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熹希望学者在广泛吸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陆象山一方则认为人应当在确立本心的前提下吸纳知识。在人工智能时代,AI在“道问学”上全面超越和碾压人类,朱熹为学者规划的道路似乎要被AI取代了。由此可见,陆象山主张的在“尊德性”前提下的“道问学”或许更适合人类教育的未来。实际上,这正是孔子提出的“君子求诸己”的“为己”之学的精神。在与AI共同发展和相处的未来,如果人类希望继续从事“思”的哲学事业,就应当在与AI对话的过程中做到“自作主宰”,从“六经皆我注脚”到“AI为我注脚”。

  之所以可以这样看问题,是由AI的本质决定的。正如美国哲学家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理解的那样,“AI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了我们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到底擅长的是什么”。进而言之,AI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整合人类的智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表达组合。AI将人类没有意识到的能力呈现出来,这才是AI的回答常常让人惊异的原因。因此,“人类依赖AI,本质上是依赖他人”。照此来看,AI的出现并非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不会剥夺人类的创造力。我们依然有希望秉承“君子求诸己”的古老智慧处理人机关系,在与一个强大的他者的相处中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