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近年来,中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实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然而,尽管融合实践日益增多,许多企业仍面临“不知如何融合”或“不敢融合”的困境,亟需一套成熟的模式和路径作为指引。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之比显著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凸显了通过产业融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紧迫性。在此背景下,探索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实施路径及其绩效,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企业实践提供了现实指导。本文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2021)》中的49个案例为样本,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理论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模式、路径与绩效,旨在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并为“两业融合”提供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案。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围绕三链融合理论展开,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对应路径。研究发现:(1)协同共建模式强调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通过战略合作、管理合作和业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其路径为“建立合作机制→资源整合→深度合作→共赢发展”。(2)融合共生模式则侧重于制造企业通过内部整合或收购兼并物流企业,形成与主业高度共生的物流组织,其路径为“内部整合→增值开发→融入主业→向社会开放”。(3)融合流程再造模式则聚焦于业务流程优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建设,其路径为“流程优化→统一标准→智能化建设→数字生态系统构建”。上述这三种模式并非互斥,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择或组合应用。在绩效方面,研究显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显著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例如,协同共建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和深度合作,实现了物流成本的大幅下降和供应链效率的显著提升;融合共生模式通过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增值开发,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融合流程再造模式则通过数字化和标准化建设,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整体竞争力。这些发现为企业选择适合的融合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推动产业融合提供了参考依据。
研究贡献与创新性:本文的贡献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1)在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产业层面的协同与互补,或局限于单一链条的分析,缺乏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模式、路径及绩效的系统性探讨。本文首次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理论应用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弥补了现有文献中理论框架的缺失。同时,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提炼出的三种融合模式及对应路径,为“两业融合”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支撑,显著区别于现有研究的碎片化结论。(2)在实践层面,本文基于49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总结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具体做法和绩效表现,为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些发现不仅帮助企业降低融合过程中的试错成本,还为政府制定差异化政策提供了依据。此外,本文提出的三链融合逻辑框架,揭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本质,即通过产业链协同、供应链优化和价值链增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综合提升,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全文链接:刘伟华 | 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模式、路径与绩效:基于三链融合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