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幕首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出版研讨会在重庆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昌凡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委委员、一级教授韩庆祥,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西南大学副校长白显良等出席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主持。
“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编写的一套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标志性学术成果,首批规划16种,是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四大文库”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担任编委会主任,统筹组织校内外知名学术专家共同完成文库(第一辑)的编纂工作。文库深化了党的创新理论的逻辑严密性与系统完备性,清晰展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思想史上的新坐标、新高度;精准提炼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文库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以更加准确、更加权威、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社会大众,使创新理论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核心范畴和标识性概念,挖掘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共性、普遍性的一般原理,有利于提升中国学术思想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张东刚表示,党的创新理论是引领前进的思想旗帜,更是指导实践的强大武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是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四大文库”之一,是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标志性成果。全面深入地研究好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必须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掌握科学方法、强化学理研究、加强实践互动、提炼共同价值,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系统知识话语、坚实学术话语、鲜活实践话语、有力国际话语,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思想伟力。
吴昌凡表示,当前,重庆全市上下正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统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全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研究底蕴深厚,学术出版成果斐然。期待双方携手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共筑高质量、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对话平台,探索灵活务实的人才交流模式,在联合策划理论研究项目、合作举办高水平论坛研讨会、共建案例研究教学基地、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打造重点出版项目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注入新动能。
邬书林表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其核心要义在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精髓要义、理论贡献、实践伟力和世界意义,以严谨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呈现出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填补了系统性学理阐释的研究空白,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学术担当。出版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理论传播的主阵地、主渠道。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出版工作,要坚持内容为王、拥抱技术创新、强化品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从而提升传播效能和理论话语权,打造学术出版高地,构筑理论出版“高峰”,为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君如以“建设体用贯通且有总有分有溯源的创新理论文库”为题发言。他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时,要努力构建体用贯通且总论和分论相结合,并溯源其“魂”和“根”的创新理论科学体系,按照“体”“用”“分”“源”四个板块建设创新理论文库这一项宏大的文化建设工程。
李捷以“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为题发言。他表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理论之源,也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要通过将现有的党史学科与党建学科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高度融合,最终实现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高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韩庆祥以“如何理解‘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为题发言。他表示,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要认识到学理化是体系化的基础和前提,体系化是学理化的深化和提升。在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进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着重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既致力于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也致力于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秦宣以“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中原理性理论成果的研究”为题发言。他表示,要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论断,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共性的原创性理论,善于总结创新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通过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地位、建立原理性理论成果研究的体制机制、构建“人机协同”的研究范式等途径,在本土实践中提炼普遍规律,在学术共同体中凝聚创新共识,最终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具全球视野的理论体系。
白显良以“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为题发言。他表示,党的创新理论是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生成的,是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实践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的理论回答。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要坚持“两个结合”、运用科学方法,把握时代呼唤、切准时代脉动,扎根实践沃土、厚植学术根基,发挥学科优势、集聚研究力量,做好“用学术讲政治”的研究工作。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未有穷期。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各方一道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作用,用更多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出版成果回应时代呼唤和人民期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