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中世纪”:一个需要解构的概念
2025-07-21 作者:俞金尧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7月21日 14版)

  “中世纪”(Middle Ages)这个词有特定的含义,通常是指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以后,到文艺复兴开始(1450年左右)大约一千年间的欧洲历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把自己所处的时代看成是“现代”,而希腊罗马时代为“古典时代”,介于“古典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千年,便被称为“中间时代”。然而,中世纪并非仅仅指这长达千年的时间,它还包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这一千年历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在很长时间里,当人们说到“中世纪”,就包含了中世纪与欧洲古代和现代相比的负面意义,古典古代是黄金时代,而现代则是要复兴古典时代的文明。这样一来,中世纪就被标配了一种独特的颜色,黑暗是该时代的基本色调,也就是说中世纪与黑暗时代是画等号的。

  之所以说它黑暗,是因为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宗教信仰的时代,教会统治欧洲,神学思想支配和禁锢人们的思想。现实社会被当作卑微的尘世世界,人的现世存在微不足道,人们渴望来世的天堂和获得永生。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人们赞美古典古代的文化和艺术,世俗的生活展现了意义,人开始获得崇高的地位。欧洲历史从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世俗化进程,逐渐摆脱过去那种宗教信仰至上的社会状态。经过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资本主义的兴起、宗教改革,特别是启蒙运动,欧洲走出宗教信仰时代,人们获得理性,并运用理性认识世界。现代性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不过,用一个词概括上千年的历史,用一种颜色为千年历史定性,风险不小。

  19世纪,浪漫主义思想在欧洲兴起。人们不满工业化、城市化给自然和传统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怀念过去的时光,以浪漫的心情理解往昔。此时,中世纪在人们的心目中不那么“黑暗”了。到20世纪,人们对中世纪的认识开始超越黑白二元对立的思维,中世纪在人们的眼里逐渐具有丰富的色彩。荷兰历史学家赫伊津哈的作品《中世纪的秋天》,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世纪的斑斓色彩。赫伊津哈说,“我们曾经把中世纪当作僵化和死亡的时代。然而就是在这里,我们不是处处看见指向未来完美结局的新气象吗?我们搜寻新生活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和自然现象一样,历史的生死过程总是步调一致的。旧的思想形式消亡,同时就在同样的土地上,新的庄稼开始茁壮成长”。他说,新兴的人文主义和垂暮的中世纪精神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果然,历史学家又发现,欧洲的“文艺复兴”并非只有一次,中世纪发生过多次“文艺复兴”。其中,美国学者哈斯金斯的著作《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中世纪的认识。哈斯金斯说,“中世纪没有我们以前认为的那么黑暗和停滞不前,文艺复兴也没有我们以前认为的那么光明和突然。中世纪展示了生命、色彩和变化,表现出对知识和美丽相当热切的追求,在艺术、文学和制度上取得了颇具创造性的成就。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存在多次类似的影响较小的复兴”。按照哈斯金斯的说法,12世纪是一个在许多方面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罗马式建筑步入巅峰,哥特式建筑开始兴起,方言文学开始出现,拉丁古典著作、诗歌和罗马法走向复兴,吸收了阿拉伯人成就的希腊科学和大量的希腊哲学得到恢复,并且诞生了第一批欧洲大学。在高等教育、经院哲学、欧洲法律制度、建筑和雕塑、礼拜剧、拉丁诗和方言诗等诸多方面,12世纪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实际上,除了文化方面的发展以外,中世纪的欧洲工商业发展、城市兴起、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和技术显著进步,欧洲人口向欧洲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拓殖,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欧洲的空间范围,并且因为基督教随欧洲人的迁徙和扩张而传播,共同的宗教信仰把欧洲大地上的各族人群凝聚起来。从长时段历史来看,中世纪恰恰就是当今“欧洲”的形成期。

  把中世纪认同为黑暗时代,这样的认识显然已经过时。现在的人们更愿意讲中世纪是一个光明的时代。最近,一本号称“中世纪欧洲新史”的新书出版,书名就叫《光明时代》(The Bright Ages,2021年英文出版,2024年11月推出中文版)。作者说,为中世纪这段历史标定起点和终点是专断的,该书的叙述就是要摆脱“黑暗时代”的迷思。

  从黑暗到光明,“中世纪”的颜色出现了强烈的反差。如前所述,断言中世纪黑暗是一种简单化的说法,但说中世纪光明也未必合适。历史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中世纪这个词覆盖上千年时间,适用整个西欧社会,在如此大尺度的时空里,欧洲社会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任何单一的颜色都不足以描绘其全貌。从已知的关于中世纪欧洲社会演变的历史知识来看,这千年的历史进程不是呈现线性发展的轨迹,它有起伏,有发展,有扩张,也有收缩,而且常常是众多时间线交相发展,简单的语言难以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用黑暗来形容教会的专制统治,此举不算离谱,但那仅适合中世纪中晚期欧洲社会的某种状况。同样,光明也不能照亮整个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教会垄断思想,对持有异端思想和科学观念的人进行迫害,确实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暗无天日的时代。然而,无论黑暗,还是光明,都是那千年欧洲历史的一部分,以部分来言说整体,难免以偏概全。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比黑白更加符合欧洲历史社会的复杂层次。不过,秋天有衰退之意。既已承认中世纪有秋天,这当然也就意味着中世纪有过盛期。有衰退的过程,必定有成长发展的经历。确实,从10世纪起,工商业发展,欧洲城市兴起,人口增长,土地开垦,农业生产区域大为扩张,这些历史进程使得那个时期的欧洲,看上去就像处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显得生气勃勃。这么说来,中世纪的欧洲也有过春天。

  可见,在这一千年里,欧洲的历史内容丰富,社会复杂,色彩斑斓。单用某一个词汇,难以全面、准确、细腻地呈现这个世界。

  人类依赖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对于外部世界的感觉,用语言作为工具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的词语可以表达复杂深奥的思维,比喻则可以形象地向他人转达自我认知和感觉。语言是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语言存在局限,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并非都可以用语言来言说。语言和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决定了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的相对性。

  回到对中世纪的认识。“黑暗”作为一个标签颜色,是对中世纪的负面评价,把它用于上千年的欧洲历史中,显然是对中世纪历史认识的简单化和扩大化。但说中世纪光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既然介于西罗马帝国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间的千年时间,不再是一个同质化(黑暗)的“中间时代”,那么,“中世纪”作为覆盖整个时代的概念是不合适的,也就失去了对欧洲历史进行分期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历史学家揭示和恢复了这一千年欧洲历史的丰富多样,破除了关于它的“黑暗”的神话,那么,“中世纪”这个概念就可以放入史学史“博物馆”了。当前,中国的历史学家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这项工作需要从辨识、批判和解构西方知识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入手。如前所述,“中世纪”概念已立不住,那么,解构“中世纪”正是时候。

  (作者:俞金尧,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座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