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北京大学年鉴工作会议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顾清,年鉴指导处处长韩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秘书长任羽中,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北京大学年鉴》学术顾问张藜教授等出席会议。获表彰的年鉴工作先进集体、优秀个人代表以及全校各二级单位年鉴组稿人约180人参加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由北京大学副秘书长、党办校办主任王新强主持。会议对物理学院等20家年鉴工作先进集体和王天天等30位年鉴工作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与会嘉宾为获奖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学生工作部王宜然、北大肿瘤医院姚勇分别代表年鉴工作先进集体、优秀个人进行交流发言。
党办校办副主任刘明乾代表《北京大学年鉴》编辑部介绍了2025年年鉴编纂的工作安排,并对具体工作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任羽中作总结讲话。他指出,要不断提升年鉴的文稿质量,切实改进文风,不写空话套话,要让年鉴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充实、更有史料价值。年鉴工作者不仅是信息的记录者,更要努力成为校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者,要提升个人研究能力,对所在单位和所从事的事业有深刻理解,更具洞察力和判断力。
会议第二阶段为专题培训,由刘明乾主持。韩枫以“年鉴编纂中的常见问题”为主题进行了培训。他肯定了高校年鉴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北大年鉴需要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他从年鉴的图片、条目两个角度,分别展示了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着眼于宏观的主题把握和微观的细节把控,深入浅出地展示出年鉴工作全面、严谨、细致、客观的特点。他启发年鉴工作者们以严谨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地做好历史的记录者。
张藜围绕年鉴科技类素材的采集与编写特点,从实战角度分享了自己参与年鉴编辑工作的心得。她强调,北大年鉴具有存史、资政、育人、交流的功能,作为学校开展对外宣传的优秀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和影响力,是让社会了解北大、走进北大的窗口。大家要做好年鉴素材的细致准备,把工作化解为日常的记录,从“全、总、准、深”方面规范化,把握好年鉴工作的诸要素,以便在从事年鉴编写工作时能信手拈来。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巩佳佳就“年鉴书稿的注意事项”作交流分享。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年鉴编纂工作,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狠抓质量提升、促进学习交流,《北京大学年鉴》在各级各类年鉴质量评比中屡获佳绩。截至2024年底,北大年鉴已累计编辑、出版26卷,成为记录学校近30年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料。全校年鉴工作者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严的质量标准,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将北大年鉴打造成为全国高校“标杆”年鉴,发挥年鉴存史育人的重要作用,助力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