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和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沉浸式传播视域下传统文化+虚拟现实的创新路径”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围绕河南广电大象元打造的LBE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展开,共话媒介艺术的前沿议题,体验沉浸式传播的技术发展与内容革新。参加研讨会的有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秘书长、党委宣传部部长任羽中,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副院长陈开和教授,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任羽中向河南广播电视台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高度赞扬了河南广电近年来的一系列优秀成果。他指出,XR等新兴技术为媒体深度融合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丰厚的社会经济效益,《隐秘的秦陵》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任羽中表示,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产,他希望河南广电紧跟技术发展步伐,革新媒介传播形式,深入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并密切与北京大学相关院系的合作,共同打造新时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作出贡献。
陈刚肯定了河南广播电视台近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并表示,《中国节日》《阳光少年报》等系列优秀作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为当下电视行业的制作和传播树立了标杆,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经典案例。他希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能与河南广电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双方共同探索,共创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王仁海分享了自己履职以来带领全台职工走出低谷、制作了一系列优秀出圈作品的经验。他指出,近年来,河南广电明确“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的发展方向,以深化改革、文化建设、技术重构为动力,闯出了一条“以优质内容生产打造品牌、以移动互联传播扩大品牌影响、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其中,王仁海认为河南广电主要做对了三件事:一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表达,引领国风国潮;二是传统主流媒体通过转型发展、跨界传播,提升舆论引导力;三是创新呈现方式,将广播电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开辟全新赛道。
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肯定了河南广电在媒体融合和跨界传播方面取得的成效,也分享了自身对虚拟电影《隐秘的秦陵》的体验与思考。
陈开和认为《隐秘的秦陵》还可以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探索,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他希望河南重视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寻根华夏文明,挖掘传承历史、面向时代的新主题,并在应用场景上加以拓展,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淞从明确内容定位与圈层用户、升级感官交互、增加多元视角和故事线巧妙植入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他希望河南广电接下来可以立足本土,搭建起属于电视台与中原文化的故事宇宙,打造中国融媒文创第一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忆军将目光投向《隐秘的秦陵》中的诸多细节问题,比如画面的清晰度与解说词的严谨度,以此提醒创作团队更加谨慎细心。他希望,创作团队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便捷,满足不同观众的多元需求。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XR领域研究者车琳简要回溯了XR大空间的发展进程,并指出文旅商跨媒介结合的形式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舆情工作办公室主任吕帆分享了四点思考:一是《隐秘的秦陵》还需进一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口号,增强传播力度;二是增加故事思维,提升观众的思维沉浸度;三是结合通用人工智能,创造多维场景;四是拓展知识性,关注产品的社会价值。
虚拟电影《隐秘的秦陵》,在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技术的助力下,将珍贵的历史遗迹以极高的精度重建,实现了对秦陵地貌的精准1:1复刻,搭建了一个沉浸式的数字秦陵地宫。观众穿戴XR设备,即可前往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秦驰道”,开启一段超时空的探索体验。在这段沉浸式“寻秦记”中,观众可以俯瞰秦陵全貌、行走兵马俑坑中、深入秦陵地宫,与历史现场面对面,亲身体验秦始皇陵的壮丽与传奇,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