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至30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此次会议共邀请31位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不同国家的学者,对马可·波罗及其《寰宇记》(Le Devisement du monde)、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华文明传播等研究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10月29日上午9时10分,本次会议于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正式开幕。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程郁缀教授分别致辞,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伟大的朋友”——马可·波罗的缅怀之情,介绍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相关议题,并就加强中外学者合作交流、催生国际前沿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展望。此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周施廷的主持下,中方学者代表李治安教授与西方学者代表布尔乔教授(Eugenio
Burgio)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南开大学李治安作“杨志玖先生与马可·波罗来华的‘世纪论战’”的报告,他以我国著名学者杨志玖先生在马可·波罗研究方面的治学经历为主要线索,梳理了中外学者围绕马可·波罗来华及《寰宇记》真实性展开的长达七八十年的“世纪论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战已增进了学者们的沟通和交流,廓清了许多问题,但相关争论仍未结束,他呼吁更多学者加入到相关问题的探讨之中。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布尔乔作题为“寰宇记中的亚洲人类学”(Asian Ethnology in the Devisement dou Monde)的报告,他从“对未知现实的经验与其书面描述间的关系”讲起,探讨了《寰宇记》这一文本为中西方文化创造的“中间空间”。马可·波罗在叙述亚洲日常生活中新鲜或难以理解的事物时,通常采用merveille(意为“奇迹”)一词,并通过强调新事物与西方世界的相似性对其进行描述。在《寰宇记》呈现出的“亚洲观”中,马可·波罗更看重“多样性”而非“他者性”,并主要依靠其可见性。究其根本,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亦源于这种具有时代限制的、不可超越的可见性。两位学者精彩的主旨报告赢得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好评,此后会议正式进入学术报告环节。
除上述两位学者的主旨报告外,本次会议共举办6场学术报告,依次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后滨、北京大学教授张帆、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宁雅、布尔乔、北京大学教授王一丹、南开大学教授马晓林主持。在学术报告环节,来自国内外的20位学者对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公众号发布了会议纪要。
10月30日上午11时30分,本次学术会议闭幕式于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会议室举行。在中国人民大学讲师求芝蓉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教授党宝海对此次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荣新江教授表达了对参会学者、会议组织者及全体会务组的感谢之情,并宣布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
3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所博士生刘润泽作为英语向导,带领全体外国学者以及部分中国学者参观了故宫博物院,领略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31日上午,马晓林、求芝蓉陪同全体外国学者前往位于北京行政学院内的利玛窦墓参观。诸位学者识读了墓碑上的拉丁文,并进行了学术探讨。
1324年,马可·波罗长眠于威尼斯;2024年,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高校的中外学者相聚北京,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共同纪念这位传奇的中世纪行者。斯人已逝,故人新知,此次“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为相关学术课题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