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会议资讯 > 会议动态 > 文章详情
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文明互动与文明演进——北京论坛分论坛七举行
2024-11-04 作者:郑佳宸 来源:北京大学

      第二十一届北京论坛(北京论坛2024)分论坛七于11月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考古学领域的14名专家学者以“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文明互动与文明演进”为主题,深入探讨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开幕式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崔建锋主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在致辞中表示,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交流的通道,更是东西方文明互动与演进的桥梁,本届分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丝绸之路在人群、技术、物质、文明等方面的文明互动与演进。他期待通过此次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不同学科间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学界对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丁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锋、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教授Christopher Bae分别作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环节由李锋、刘建国主持。

      刘建国作了题为“疏勒河流域古代城址研究”的主旨报告。他从疏勒河流域概况入手,并分别从无人机拍摄和早期影像分析两个角度介绍了考古调查中的材料来源,阐明了“疏勒河流域所具有的特殊的干旱地区人地关系模式。针对刘建国的报告,专家学者围绕河名演变历程、激光雷达技术在干旱地区的运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丁雨作题为“11—15世纪中国陶瓷的外销与影响”的报告。他围绕时空框架与陶瓷生命过程的相关网络,向大家介绍了陶瓷的研究背景,并通过数据统计展示与历史文献分析初步厘清“11—12世纪陶瓷外销处于低潮”“13—15世纪陶瓷外销中的青花瓷为配角”的历史原委,并得出陶瓷外销空档期缩短至11世纪中后期和广东、福建陶瓷兴起两大结论。

      李锋针对“河西走廊旧石器时代新发现与旧石器时代人类扩散”这一主题作报告。他通过对北方迁徙路线的追踪提供考古学证据证明杂交是形成智人的关键机制。报告中,他阐述了早期古人类的扩散,特别是早期人类和中更新世/早更新世人类的分布和迁移对人类进化的影响。

      Christopher Bae以“一条旧石器时代丝绸之路?现代人扩散的北方路线”为题,从中亚探险队的历史故事入手,通过分析刀片与微刀片的分布特征,阐述现代人扩散的北方路线。

      从中国考古看世界,从世界考古看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丝绸之路为我们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新时代下我们更需推动“一带一路”蓬勃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期待以本次分论坛为契机,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共同书写丝绸之路新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