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看,教育发展足迹坚实有力 ——盘点75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十大关键词 看,教育发展足迹坚实有力——盘点75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十大关键词
2024-10-08 作者:陈鹏 晋浩天 靳晓燕 邓晖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01日 07版)

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民族强。回望新中国成立75载,从扫盲运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再到奋力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绘就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邀请专家全面盘点、深入分析,以十大关键词的方式细数教育发展的闪亮足迹,看新中国教育事业如何一步步走向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党不断完善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总体要求。202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石中英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教育思想路线的集中表达,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要自觉,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价值主张与实践要求;二要全面,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三要结合实际,将党的教育方针的总体要求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2 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机制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强。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冯秀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拓展深化,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3 建设教育强国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朱旭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建成人人有学、时时可学的世界上规模最大且较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实现教育更高水平的历史性跨越。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强烈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 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截至目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 姜朝晖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从2012年开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12年保持在4%以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定决心,有力支撑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有力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有力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面向未来,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要正确看待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关系,健全完善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持续稳定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供给,以更大的决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经费保障。

5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5亿。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成功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

  ●专家点评

  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李立国

  教育、科技、人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革,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因素和关键因素,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是第一资源;教育则是人才和科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最深厚的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功能,发挥科技的关键性、核心性功能,发挥人才的主体性、创新性功能。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6 教育家精神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1985年,我国设立教师节,引领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40年来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建立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支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保障。

  ●专家点评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李 森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之于教育现代化建设乃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系统提升教育质量,亟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提高津贴标准、实施补助政策、强化培训投入、减轻非教学性任务、加大荣誉表彰力度、营造尊师重教文化氛围,切实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7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内涵式发展,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我们建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机制,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1.1%。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施营养餐计划,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展,义务教育进入追求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我们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建立县域高中倾斜支持机制。我们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60.2%。我们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等专项计划,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体系。

  ●专家点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秦玉友

  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是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导性任务从普及小学教育转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中建设,有序推进城镇教育扩容,努力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加大学生资助力度,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广泛惠及全体人民。

8 教育综合改革

  近年来,我们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先后实施211、985工程,推进“双一流”建设;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校、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发展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机制,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我们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专家点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马陆亭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回应时代变革与自身发展阶段变化的关键。新一轮科技革命扑面而来,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为引领,在完成普及发展和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攻坚克难,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全链条产业发展,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因此,教育发展重在培养时代新人和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这需要系统推进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方式改革,加强教育与社会经济产业的融合,促进数字赋能下的教育模式、形态变革,特别是通过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和结构体系优化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9 教育评价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牵住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通过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方面的不断革新探索,教育评价“指挥棒”日渐科学高效,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共识广泛形成。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

  ●专家点评

  武汉大学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主任 张 琳

  教育评价改革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与公平的重要途径,也为教育理念的更新与重塑提供了契机。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与公平性得到了有效提升。各级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凝聚共识,形成了强大的改革合力。破“五唯”的改革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众多学校积极响应政策、探索实践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持续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我国的教育评价改革受到了广泛的国际关注,为全球教育评价体系的革新提供了有力示范。未来,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推动更具多样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教育评价标准和工具落地,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0 教育对外开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努力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我们强化“留学中国”品牌建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同时,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专家点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阚 阅

  75年来,在教育对外开放的理念上,从学习借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转变为互鉴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教育对外开放的目标上,从派遣留学生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转变为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以及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功能上,从加强人员往来和增进教育合作,转变为扩大人文交流和促进民心相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教育对外开放的体制上,从教师、学生、教材、课程、校园等要素型开放,转变为不断扩大规则、管理等制度型开放。

  (本报记者陈鹏、晋浩天、靳晓燕、邓晖采访整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