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正值教师节,“中国哲学的使命与未来——汤一介先生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四十余位汤一介的友人、弟子和相关领域的学者参加本次研讨会。研讨会以“中国哲学的使命与未来”为主题,学者们围绕汤一介的学术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汤一介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哲学教育家,在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中国现代哲学等领域成就卓著,其倡议并主持编纂的《儒藏》更是影响深远。汤一介于2014年9月9日逝世,今年是他逝世十周年。研讨会分三个环节,上午是致辞与主旨发言,下午是分主题讨论。
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立华主持。他表示,本次研讨会缘起非凡,旨在以学术研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与阐发汤一介的思想。他希望,在汤一介的学术引领之下,广大学者能够进一步展开自己的学术探索,为学术的进步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回忆了他从学汤先生的历程。他在1986年开启了这段难忘的求学之旅,拜见汤先生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汤先生一生致力于学问,其研究堪称“合一的学问”。王博用三句以“修”字开头的话来概括汤先生的学问特点:一是“修辞立其诚”,这是汤先生频繁引用且以此自勉之词,做人真诚,做学问亦真诚,汤先生晚年更是致力于找回自我;二是“修典尽其责”,他秉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七十多岁主持编纂《儒藏》,一生当中成立了包括中国文化书院在内的诸多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编撰了众多丛书与著作;三是“修己以安人”,汤先生以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国际学者的认同。王博表示将继续汤先生的事业,继承汤先生与乐黛云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姜国华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汤先生长期在北大哲学系执教,对北大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在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方面成就斐然,《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著作。汤先生对《儒藏》编纂居功至伟,他提出构想并担任首席专家和《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凝聚了众多专业人才,注重培养年轻学者。同时,汤先生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哲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北大哲学系主任程乐松在致辞中指出,汤先生将鲜活的经验与时代紧密结合,实现了学术与学科的互相成就,为学科积累了大量财富。汤先生用自己的学术生活诠释了使命感与责任感,让学科的未来成为可能。他致力于诠释学的研究,整理并挖掘传统的当代价值,提出新的研究方法论。他表示,我们应沿着汤先生的道路做中国哲学,从哲学史走向有时代感的哲学。
《儒藏》精华编韩国之部的负责人、韩国中央大学教授梁承武在致辞中指出,汤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人文情怀一直激励着大家,他以一代学人的担当,展现出北大学者的抱负与勇气,以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他为早日完成《儒藏》,积极开展跨国研究,与韩国学者共同探讨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汤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人文精神是大家永远学习的典范,大家将继续深入儒家文化的研究,为推动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魏常海在致辞中指出,汤先生在晚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主持编纂《儒藏》,汤先生带领《儒藏》中心与学界同仁一起,付出了卓绝努力。《儒藏》的编纂对中国文化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出大家的使命感与历史担当;二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汤先生在哲学文化领域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发展现代哲学,其学术成就达到新高度,开学术界风气之先。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在致辞中指出,汤先生主编的很多丛书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体现出汤先生对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厚爱。《儒藏》精华编是镇社之宝,目前中国部分已全部完成,这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汤先生、李中华教授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广受好评,荣获各种学术出版奖项。汤先生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时期的道教》两本书则尤见学术功力,新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汲传波总编指出,出版经典学术著作是出版人的责任,出版先生著作则是出版人缅怀先生的朴素方式,汤先生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也将永远激励着出版人不断前行。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指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化书院汇聚了一批老中青学者,他们坚守着学术尊严,传承着学术理想。在学术传承的背后,有着诸多重要命题需要回应,如创造性转化、学术范式转型、身份转型等时代命题。“什么是知识分子”这一问题,在汤先生所面对的时代存在,在今天依然值得深思。汤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为后人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不安的追问提供了结构支撑。这样的探讨,无疑是对汤先生最好的纪念。
汤一介的女儿汤丹在致辞中说,父亲已离开十年,时光飞逝,但十年后仍有很多人怀念,这让她非常感动。父亲一生教书育人,致力于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她希望后来的学者继续为这一伟大事业作贡献。
主旨发言环节,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景海峰教授以“汤一介先生中国古典解释类型释义”为题,对汤先生提出的中国古典解释的三种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疏,指出三种类型构成了中国经典传衍史和学术发展史特色,为中国诠释学探讨提供重要内容和前提。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则讲述了“汤一介老师与我的学术生涯”,从自己的学生时代从学汤一介、留系任教讲起,提到汤一介对他学术研究的重要影响,展现了汤一介对后代学人的提携与关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以“东周古典学和中国诠释学的起源”为题,接续汤一介关注的经典诠释话题,认为东周时代是“六部”典籍在儒家谱系中经典化以及各学派诠释学建立的过程,可称为中国古典学早期形态。
在下午的分会场讨论中,最为热烈的是对汤一介思想的讨论。北京大学哲学系孙尚扬教授的“汤一介的宗教观刍议”从宗教视角切入,探讨了汤一介对宗教的研究以及他对宗教的深刻认识。部分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汤一介先生开创与涉猎的学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四龙教授的“中古佛教义疏的论议特点”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张雪松副教授的“人的再次启蒙:佛学思想冲击下中国古人对人性思想的新认识”聚焦于佛教对儒家义疏体著作或人性观念的影响,展现了佛教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本次研讨会还特别围绕汤一介先生晚年的重要事业《儒藏》编纂展开。台湾师范大学赵玲玲教授的“汤一介先生编辑《儒藏》的时代价值”明确指出了《儒藏》在当代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的系统整理和传承,更是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汤一介,1927年出生,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中国现代哲学等领域深入研究,撰写了《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著作。他倡议并主持编纂的大型文化工程《儒藏》,为中国儒学搭建了研究平台,为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作出了整体规划。汤一介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次研讨会的举行,不仅是对汤一介先生的缅怀,更是对其学术精神的一次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