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会议资讯 > 会议动态 > 文章详情
“意大利和中国考古团队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贡献”国际会议在浙江大学召开
2024-06-20 作者: 来源: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为促进中意两国专家在历史、考古及历史遗产修复领域的交流,进一步深化中意文化交流,5月30日至31日,“意大利和中国考古团队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贡献”国际会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联合主办,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所、意大利地中海与东方学国际研究协会、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国际中心、当地策划人共同支持。

合影

开幕式

  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意大利和中国都是世界考古和建筑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就在全球范围内资助了207项考古项目,获得了技术方法及战略的重大成果。中国丰富的历史遗迹资源与意大利的科学兴趣完美契合,蕴藏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希望通过本次国际交流,有效联结中国专家与意大利相关机构,一起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未来,交流学术观点、分享研究成果、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Tiziana D'Angelo女士指出,考古修复研究的目标是更好解释和理解当今世界,考古学家是真正非凡的语言诠释者。考古学作为一门与过去有着深刻联系的学科,在共建未来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意两国都是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强国,这为知识与技术共享奠定了基础。她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与浙江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组织更多文化推广活动,促进中意两国专家在历史、考古及历史遗产修复领域的交流。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段元锋主持。意大利地中海与东方学国际研究协会(ISMEO)主席Adriano Valerio Rossi、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Francesco D'Arelli、博洛尼亚大学教授Pierfrancesco Callieri、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Anna Filigenzi、北京大学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等20余位中意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同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兼副院长陈海荣、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所长贺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Paolo Vincenzo Genovese出席了本次会议的开幕式。

主题报告环节

  本次会议共有15场报告,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杭侃院长的《云冈石窟保护工作》,山东大学姜波教授的《宋元时期沉船考古发现与研究》,西北大学邵会秋教授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的丝绸之路考古实践》,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刁常宇副教授的《石窟寺庙的数字化和3D打印复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温成浩的《罗马尼亚多布罗夫-罗马尼亚联合考古项目:初步成果》,博洛尼亚大学(ISMEO)Pierfrancesco Callieri教授的《波斯波利斯(伊朗)的修复、保护与考古工作—“从宫殿到城市”:伊朗-意大利联合考古队在法尔斯省的项目》,帕多瓦大学(ISMEO)Massimo Vidale副教授的《哈特拉遗址(伊拉克)冲突后的重建与保护:一个全球性挑战》,那不勒斯东方大学Anna Filigenzi教授的《问残垣:保护阿富汗土质遗产的策略》,那不勒斯东方大学Bruno Genito教授的《中亚及周边地区考古遗迹的保存与保护、泥砖和泥墙、保护或重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限制》,罗马第三大学(ISMEO)副教授Mario Micheli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意培训保护中心创建二十年后的影响与评估》,威尼斯大学(ISMEO)副教授Luca M. Olivieri的《作为综合发展项目工具的古迹修复。15年的大规模巴基斯坦斯瓦特文化遗产ISMEO项目》;意大利地中海与东方学国际研究协会(ISMEO)董事会成员Roberto Ciarla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意大利地中海与东方学国际研究协会(ISMEO)项目总监Danilo Rosati的《古迹记录:支持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保存的新技术》,帕多瓦大学副教授Giuseppe Salemi的《佛教艺术框架下三维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新策略》,那不勒斯东方大学(ISMEO)教授Chiara Zazzaro的《印尼-意大利造船濒危知识项目,沉船和船舶重建》。这些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及研究项目分享了其在考古技术、理念、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带来了一场考古学的知识盛宴。

  在第一天的圆桌会议环节,Adriano Valerio Rossi教授、沈国强教授、温成浩研究员、Pierfrancesco Callieri教授、Bruno Genito教授、王雷老师针对主持人罗杰威教授提出的三个问题根据个人的经验展开了讨论。其中,在有关“历史和过去是什么”的讨论中,各位专家普遍认为这个问题很复杂。温成浩研究员认为历史的概念非常广,它就像一个芭比娃娃,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装饰它,但是内核却永远不变;历史和过去是人类了解过去、探索未来的重要基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历史使命就是找出历史模式,把握它,并找到应对各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沈国强教授认为历史像一面镜子,不管好与坏,美与丑,都会真实的记录下来。Bruno Genito教授认为如果没有历史和过去,人类就没有未来。Pierfrancesco Callieri教授与Adriano Valerio Rossi教授一致认为,历史是基于资料的,而考古学将资料提供给历史学家,这其实和书面资料是一致的,都需要正确解读,历史学家应该认可考古学家为他们的工作提供的资料;生态资料可以为书面资料做补充;同时学者们也探讨了一种通用语言的可能性。王雷老师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实际上真正事物的发展不一定是一个递进的方式,可能在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中采用了某些非常简单的方式解决了现代人认为很复杂的问题;同时,虽然过去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在某些方面它跟现代史同步的,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它可能会发展的方向。

  另外一个问题是有关考古学及历史遗产保护在国家中所扮演角色的讨论。Pierfrancesco Callieri教授认为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注意到考古学应该包含修复,考古和修复同样重要,但是这个概念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接纳;同时,生态遗迹的使用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考古学有很多含义,对于某些领域来说,考古学就是一切。Bruno Genito教授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因国家或时代而有很大不同,很难给予一个合理而统一的答案,但是他敢肯定中国现在对待考古学的态度是和现在的意大利及其它国家都是不同的;科学的方法需要科学的答案,历史的解释需要历史的解释,两者经常不容易结合在一起;考古挖掘到的物体、陶器、碎片不会讲话,对于很多史前历史是没有任何资料的,但是作为考古学家我们应该给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考古也是要有科学答案的,但是非常复杂。温成浩研究员作为中国年轻一代的考古学家,他认为考古学是政治、经济的一种延伸,尤其是近十年来,考古学越来越受重视,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好的讲述历史的方式,用于巩固个人的民族认同感。沈国强教授提出,作为一个建筑师和规划师,他相信考古学家作为历史的科学家和先驱,为人类发现了新篇章,考古学家为我们确定了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于规划师和建筑师而言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是否应该为城市建筑保留文化,同时也要学会诸如重复使用或者重新开发等处理冲突问题。王雷老师认为,规划专业面对的问题更宏观,而建筑相对微观,但是在与历史关联的过程中,建筑与现实的距离可能最为接近,与历史的融合度更高,所以汲取历史和过去的经验最多、最为频繁。Adriano Valerio Rossi教授提出融资和考古学以某种方式可以解释意大利考古学家与融资有关,不同的挖掘区域归属不同的部门赞助,并由不同原始行政部门组织,形成一个整体,成为意大利文化部,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天圆桌会议中, Francesco D'Arelli处长、邵会秋教授、王晖教授、Anna Filigenzi教授、Chiara Zazzaro教授围绕主持人罗杰威教授提出的两个话题展开了讨论:一,在过去的20年里,考古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技术进步?这些新的改进或变化对你的实践或工作有何影响?二,“分散式博物馆”已日益成为当代重要的理论,意大利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请就这个话题给出解释。学者们一致认为技术的进步为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在技术辅助之外,Chiara Zazzaro 教授与Anna Filigenzi教授都强调了图绘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掌握对象的信息,把握研究路线。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Francesco D'Arelli更深入地讨论了目前人类对AI用途的探求,他认为人类作为科技的创造者、使用者,最终还是要自己思考原始的环境与社会的关系。王晖教授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思考了与考古学的联系,认为考古学是一门阐释根源的学科,对建筑学发展也意义匪浅,但学科之间相对割裂与封闭,呼吁未来在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之间能够建立起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专家们根据自己的实践领域,各抒己见。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Francesco D'Arelli认为,比起一个新的博物馆的理念,今天的目光应该更多聚焦在对于历史的复兴,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后者意味着我们应该思考新的当代语境能够被年轻一代所接纳。博物馆不一定需要新的理念,而是把握当下已经拥有的东西,通过这些构建新的可能性。邵会秋教授认为,这二十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一个建筑中的机构,而是更加数字化,注重观众的体验感与公众参与,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Anna Filigenzi教授则以阿富汗的状况为例,说明了分散式博物馆的发展困境,作为学者,他们希望尝试找到“第三种”路径,能够应用在阿富汗及类似充满冲突的地区。王晖教授同意学者们对博物馆建立与当代关联性的观点;分散式博物馆,让展览由封闭到开放,与生活更加贴切,拉近与历史的距离。而除了形式的改变,他强调,历史与今天的联系一直存在,只是长久以来被忽视了,如何去呈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对年轻一代非常重要的。

  会议期间,来自中意的与会者参观了紫金港校区的校园风光、建工实验室以及国际化合作办学成果。本次大会给考古修复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了浙江大学在该领域的国内外影响,深化了中意两国的国际合作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