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第一届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青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上海大学教研基地揭牌仪式举行
2024-05-24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北京大学

      2024年5月19日,第一届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上海大学主办,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青年与青春研究分会、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上海大学教研基地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各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单位的专家、青年学者和嘉宾60余人参加会议。

9b6da709934f467bb8adef4ae6e6bedb

      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长朱善璐分别致辞。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军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校史馆研究员杨琥代表双方签署共建教研基地协议。成旦红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李大钊研究中心主任胡俊共同为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上海大学教研基地揭牌。李大钊纪念馆馆长李敏专门发来贺函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国建主持。

      成旦红在致辞中介绍了李大钊对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办学指导,以及近年来上海大学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的情况。他表示,今年是“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2周年暨庆祝上海大学新合并组建30周年”,在上海大学举行第一届青年学术研讨会、签约共建和揭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上海大学教研基地,既是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对上海大学的充分信任,更是对李大钊先生百年前指导上海大学工作革命精神的传承赓续。他殷切期望各位青年才俊加强学术交流,为新时代李大钊研究走向深入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理论成果。

      胡俊宣读了朱善璐的致辞。朱善璐说,上海大学是一所与中国共产党联系密切、历史悠久的红色大学。一百年前,李大钊同志对上海大学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关键性的指导和帮助,曾先后五次到上海大学发表演讲,在师生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有力地启发了师生走向革命运动。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携手上海大学成立教研基地,开创举办李大钊研究青年学术研讨会,是又一战略性、引领性的重要创举,将为全国从事李大钊研究及有关先驱人物研究和党史研究的青年学者打造高质量交流平台,加快人才培养,振奋青春元气,鼓励青年在新征程上建功立业、书写精彩华章。他希望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上海大学教研基地践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会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上海、辐射全国,高质量办好李大钊研究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全面深化升华李大钊研究,更好地为党史研究和资政育人服务,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服务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作出新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设置“对话青春·薪火相传”主题访谈,由《文汇报》高级记者李念主持。民进中央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邓伟志,《走进李宏塔》著作者胡开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坚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博士生李升亿四位嘉宾围绕李大钊先生的优良家风、李大钊与上海大学的渊源、如何传承大钊精神,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邓伟志特书对联“铁肩担起守常遗愿之道义,妙手著出气壮山河的文章”,以此勉励青年学者。

      青年学术报告环节中,七位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围绕李大钊研究,分别展示各自的前沿研究成果,并进行相互点评,围绕学术议题展开激烈的交锋交流与讨论,充分展现了青年才华、青年气象。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兴德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系统性、周期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纪念李大钊的活动,分析纪念活动的政治和历史价值,并阐明中国共产党与李大钊纪念、研究、宣传之间的相互促进、互动共生的经验。中共金华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娟娟对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文本解读。她认为这篇文章是中国首次在唯物史观视域中阐发“阶级竞争”说、“法律”的上层建筑地位及“物心两面改造”等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沈博从李大钊经济思想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早期中国化。他指出,在经济学方面,李大钊主要对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进行了研究。同时,李大钊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本土化的语言转化,使其更贴近民众的认知习惯,更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讲师吴波以文化主体性为主题,分享了李大钊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探索。他指出,李大钊从天下主义转向新中华民族主义的立场,对东方文化意识进行探索,建构了新的东方认识。他强调,李大钊对东方问题的认识呈现出三个鲜明特质,即以我为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世界眼光审视中华文化,强调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以进取精神,用新的文化灌输中华民族。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杨玉玲分享李大钊与法兰西文明项目的研究情况。她系统地阐述该课题的研究思路,并从李大钊对法兰西文明的基本态度、法兰西文明对其思想影响、李大钊对中华文明现代化形态的构建等方面总结基本结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讲师安雅琴以丸山松幸、后藤延子为个案,深入回顾战后日本学者对李大钊的研究。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杨阳依据新发现的《工人之路》史料提出,李大钊是以上海大学教师的身份,在上海大学进行了五次讲演等新观点。

      青年学术报告环节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立伟教授主持。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特邀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杨琥作点评指导。徐光寿从会议的成果意义、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学术研究方法等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指导。杨琥对七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并针对每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闭幕会上,王国建和胡俊分别作会议总结讲话。王国建指出,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也是传承和发扬李大钊思想的重要力量。他希望通过此类以青年为主的学术研讨会,能够形成青年学者特有的学术气象和气势,拓展李大钊学术研究中的深度和广度。胡俊说,本次学术研讨会生机勃勃、硕果明显、“不虚、不空”,是对李大钊“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精神的深刻践行。与会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围绕李大钊研究,互相交锋、切磋砥砺,充分展现了青年才华、青年气象。他寄语青年学者要立大志,以突破既有研究的志气、破除万难的勇气,以“惟知跃进,惟知雄飞”的精神,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不断深化拓展、升华创新李大钊研究。胡俊勉励青年学者肩负起时代的使命,用青春的热情和活力,“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研讨会、创造青春之研究会、创造青春之学术共同体、创造青春之新时代新世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