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科技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024-02-21 作者:温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不断被强化,不仅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柱。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再次重申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科技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等重大论述的提出,标志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要求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统筹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快转化为新动能,不断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的增长点需要在科技创新中寻找,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跃迁新形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组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科技创新以及由其引起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变革,共同激发和驱动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和成长。要加快构建科技引领,推动形成更多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端化发展趋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前沿技术和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挖掘培育新质生产力。

  伴随着新质生产力建设脚步的加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把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是来源于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局的深刻把握,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现代化经济体系呼唤科技创新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建设逻辑的主线,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建设目标,坚持创新驱动为重要支撑。沿着数实深度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开放型经济发展等建设路径,大力建设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以及高水平开放体系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部分,最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建设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符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率。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这一变革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也对中国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紧张局势和技术壁垒的增加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构成了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如半导体、高端制造等,中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国际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此外,全国范围内经济资源持续流向具有更高水平优惠政策的地区、经济主体和所有制主体,一方面带动了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主动性和影响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导向。科技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尤其是构建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研发和应用框架,是实现科技与市场有效对接的重要指征。要完善技术创新与市场体系的政策支撑,提供财税支持、融资便利、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知识流通,从而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新技术孕育着新一轮产业变革,改变了很多现有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深刻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宏观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成为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以农业为例,科技创新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必须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农业科技供给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保障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乡村产业做大做强。

  科技创新对协调区域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也具有重要意义。借助科技创新可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带动地区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为落后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需要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促使优势产业“走出去”,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保护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打造各种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的广阔平台,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需要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够带动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比如,通过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创新,不仅可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还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自主控制能力,减少对外部关键技术和资源的依赖,能够提高产业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增强应对市场变化、外部冲击等各类风险的能力。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变化和某些关键领域技术封锁的现实,我们必须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实现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构建独立完整的科技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在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技术自身发展和国际合作竞争双重挑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寻找平衡,既保持开放的姿态,又维护国家利益和技术安全。更长久来看,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应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可持续性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包容性则意味着科技发展成果应惠及社会各界。一定程度上,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科技创新是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以科技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意味着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我们更好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