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协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上海社科院承办。会上宣布了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成立,颁发了2023中国学贡献奖。大会设有4个平行分论坛,来自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代表与会。
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协办的分论坛一“观念的叠进:思想、典制与器物所见中华文明”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出席分论坛并致辞。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潘基文中心常务理事、韩国庆熙大学未来文明研究院院长金垣洙(Won-soo Kim),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外文社荣誉英文主编、首届兰花奖杰出成就奖得主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发表主旨演讲。论坛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主持。
王博指出,中国学作为世界研究中国的学问,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是中外互相理解的平台,也是学术对话共进的平台,影响着世界各地对中国的认知,也拓展了中国本土学术的视野。北京大学强调在开放中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致力于促进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互相理解,并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联系和学术进步。
在主旨演讲环节,金垣洙表示,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们一道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如何推进世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与合作,此次世界中国学大会意义重大。金垣洙认为,人类现在所处的环境要求我们深刻反思和从根本上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需要通过相互学习去重新获得“健康的平衡与和平”,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智库和媒体应在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对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王春法以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为例,阐释了中华文化中“器以藏礼”的悠久传统,分析了犀尊所蕴含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王春法认为,犀尊所蕴含的多重价值,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人的非凡智慧,也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并启示我们要尊重历史、礼敬前贤,敬畏自然、保护环境,深化研究、挖掘价值,才能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
大卫·弗格森结合自己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的经历指出,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重视友谊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势之一,这也反映在中国的外交策略当中——将竞争对手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强调双赢。弗格森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一文化特色的完美体现,倡议通过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为沿线的不发达国家带来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会,将改变所有参与国的未来前景,也将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国际秩序。
赵辉在题为“概述40年来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的主旨演讲中,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提出的学术背景,并分析了中华文明在古国时代滥觞、早期和晚期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各区域的代表文化案例。赵辉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独立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农业文化区,独特的产业结构和东亚地区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内部文化和社会的“一体化”趋势,最终导致了中央王朝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进而影响了国家的世界观念和外交政策。
随后的学术沙龙环节,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分为两组,围绕中国古典学的历史演进、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中国经典著作传播的世界意义、中西文化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两组学术沙龙分别由董强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钱志熙,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Martin Joseph Powers),艺术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柯伟业(Michael Cavayero)等北大中外学者参加分论坛一并作主题发言。此外,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何必(Brent Haas)在开幕式主论坛上作主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