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社长有宝华,北京大学副校长、秘书长孙庆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编研部原副主任张素华,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张意轩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主持。
孙庆伟表示,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105周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2周年之际,学院举办此次研讨会,回顾北大新闻学科的发展历程,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院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具体举措。北京大学是我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面作出了重要且独特的贡献。研究会恢复成立以来,延续早年的优良传统,开展师资培训,举办新闻学茶座和学术论坛,出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在推动新闻学科建设方面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次研讨会对进一步赓续北大新闻学科的红色基因、推进北京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有宝华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此次研讨会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学发展,意义重大。他回顾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发展历史并指出,在新征程上,要弘扬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百年积淀的光荣传统,努力为新闻学研究、新闻学科建设、新闻人才培养,以及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历史贡献。《党建》杂志社将进一步发挥党刊优势和全媒体传播矩阵效应,传播好、阐释好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好、引导好党的思想舆论,深化与学界的互动,提供学术交流、阐释的优质平台。
七位来自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分享了学术研究成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三个思考”为主题,梳理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发展历史,指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专业新闻教育的发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三个思考。胡百精就“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进行分享。他从古典舆论观的三重面向出发,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古典舆论观到清末民初近现代舆论观的转型,最终被应用、被接纳、被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以“北京大学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为题进行分享。他结合毛泽东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指出,毛泽东在北京大学的读书与活动,对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张素华围绕“毛泽东与邵飘萍”的主题,从真实史料出发,分析了邵飘萍与毛泽东的关系以及对毛泽东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邓绍根以“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经历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为主题,指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对青年毛泽东在职业选择、思想转变、新闻观念、革命志向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程曼丽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历史文脉与历史传承”为主题,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立与发展、历史贡献、精神传承进行分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曾祥敏围绕“立足中国土,发展马克思,实践赋能基础上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架构”的主题进行分享。他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展新闻学,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是摆在新闻学研究面前的重要时代命题。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总编室主任刘文韬,以及北京大学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余浚,主题教育第四指导组组长陈向群,出版社社长马建钧,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杨铸,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汤继强,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和师生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