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9日,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面向未来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业界和学界的多名国际传播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研究院的成立,并围绕国际传播相关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2022年12月,经学校批准,原“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更名为“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聚焦时代命题、服务国家决策,已完成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在内的各项课题和研究报告数百万字、内参稿件近200篇,在网络舆论治理、媒体深度融合、国家外宣策略、数字平台经济、边疆传播与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提供的决策参考和分析报告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和表扬。研究院的核心成员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中宣部、中组部“四个一批”人才等,他们长期参与国家信息传播治理领域和国际传播领域的政策咨询,在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了关键的学术创新和组织领导作用。今后,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将继承之前丰富的学术成果,进一步聚焦和助力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在这一领域产出更丰富的研究成果。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主持。他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举行恰逢北京大学建校125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五周年,此次研讨会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此高度重视,期望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为我国国际传播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指出,北大具有发展国际传播学科的特色优势,在此领域的探索紧扣国家战略与时代主题。做好国际传播,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使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成为自主性更高的领域,主动发力、主动作为;其次,国际传播要注重受众需求和体验,提升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积极利用北大的跨学科平台,通过不同专业的碰撞结合,打造自主知识体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指出,国际传播是北大新闻传播学科要大力发展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作为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起点与最早建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学校,北大在国际传播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凭借先发优势,北大在国际传播领域成果卓著,曾拿到多项国家级重大社科课题。此外,北大拥有得天独厚的跨学科优势,国际传播将会成为助推跨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他表示,国际传播研究院的更名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期待它为学科、为北大、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研究院过往工作进行回顾,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她表示,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更名为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之后,将继续扮演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的角色,积极开展国际传播工作,为主流媒体及各类传播主体的国际传播实践活动提供策略建议,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开幕式尾声,参会嘉宾共同完成揭牌仪式并合影留念。
会议的主旨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主持。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副台长夏吉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程曼丽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马胜荣从传播理念、话语权、讲故事、创意推动和新技术挑战五个角度讨论了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几个问题。他认为,国际传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基础的传播理念,在强调宏观上的客观的同时不能忽视微观上的客观的重要性;要用好国际话语权,这不仅是理论和实践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战略问题;如何“讲故事”的根本在于全面、客观、真实地报道中国和世界,困难和成就都是故事的一部分;国际传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形式、内容和风格的好创意;新技术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推动国际传播的发展。
夏吉宣结合当下国际局势,提出了国际传播的几点思考。他指出,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减弱了时空对传播的限制,又加剧了国际范围内的挑战。他结合涉外调查,对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导致现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整理。现阶段,我国的国际传播在传播贴近性、选题针对性、报道平衡性、传播战略性上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把握传媒功能,完成国际传播的战略目标。
段鹏以中华礼赞项目为例介绍了中国国际传播在媒介虚拟叙事实践研究方面的探索。他指出,要运用文化传播等多元丰富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不应局限于传统媒体,中华礼赞的尝试正是通过虚拟现实媒介的创新使用打破传统文化传播交流的障碍。我们要充分发挥技术的潜力,用媒介创新文化发展交流的形式,打破单一固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格局。
孙敬鑫从四个维度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在供给侧,国际传播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的困境;在需求侧,国际传播亟需正视北方国家对华需求的热度和信任度降低的事实;从现阶段来看,我们正面临着“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中国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比例协调平衡的两对矛盾;就整体外部环境而言,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技术更新的确定性和技术给国际传播带来的不确定性共存。他指出,新形势对我国国际传播提出了新要求,国际传播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
史安斌结合ChatGPT的发展现状,分享了其在人机共生时代国际传播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从数字化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情境与面临的国际传播新生态入手,讨论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与话语体系构建产生的影响。他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认知升维背景下,舆论战被升级成为了认知战,伪造的、误导性的信息在传播中更难辨认,为此,我国的国际传播亟待完成相应的转型升级。史安斌表示,面对真伪难辨的传播现状,需要建设中国的自主叙事体系,通过跨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体系的再框架化、优化政策叙事、统合国家对内对外身份认知等方式展开探索。
程曼丽以“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下的国际传播”为题,结合中国国情勾勒出国际传播的未来图景。她指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而国际传播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非凡的历史使命,同样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她描述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的国际战略传播体系的五条战略举措:改变传播理念、调整传播内容、改变传播形式、更新传播手段、培养传播人才。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的国际传播是全局性的,需要各个传播环节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国际传播的使命任务。
研讨会最后,陈刚、程曼丽进行学术总结。陈刚指出,此次研讨会是一场前沿性、探索性的分享,是学界和业界的精彩交流。程曼丽表示,参与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聚焦国际传播前沿领域,提出了许多值得密切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令人受益匪浅,并期待大家能够持续关注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的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