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会议资讯 > 会议动态 > 文章详情
北京大学“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会暨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20周年纪念会举行
2023-04-21 作者:高婧雯 来源: 北京大学

     为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扎实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并庆祝《北大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丛书》第一卷《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的出版和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成立20周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4月15日—16日举办“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会暨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20周年纪念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学院等国内2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化的理论、历史、趋势以及地区国别的应对经验展开深入交流,参会师生达百余人。

5d47f25435634da5abe9e4fc5be8213d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外交学院原院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编审杨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正毅以及学院相关教师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唐士其主持。

     唐士其表示,即将开始的为期两天的学术讨论会对国际关系学院的科研创新、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是国关学院与国内兄弟院校学习和交流的难得机会。他向所有关心与支持学院发展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开展精彩对话。

     王博代表学校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设立20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理论创新是知识和思想创新的最高境界,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开阔的专业视野、跨学科视野与跨文明视野。加速演进的国际格局为国关理论创新提供了丰沃土壤,也为当代学者提供了难得机遇。他希望参会学者兼具现实关怀与冷静头脑,通过对问题的提炼与回应,用学术创造更好的世界,助力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陈志敏表示,20年前,北大国关设立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正值中国加入WTO、主动投身全球化洪流之际,为国际关系这一重要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引领性贡献。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制度、技术、社会等逻辑发生诸多变化,需要对政治与经济的互动给予更大的关注、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一书的发布,一方面为许多重大问题提供了北大学者的集体解答,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新集结的平台。他期待在相互学习和切磋中为理论创新开启新的篇章,推动校内外有组织的科研,为中国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贡献智慧。

     张宇燕从自身立足经济学研究国际政治的学术背景出发,讲述了国际政治与经济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随着东升西降、中国角色的根本改变,国际问题传统研究中的外生环境已经不断内生化。他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当前世界之变、世纪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代学者尤其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秦亚青认为,《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一书的出版为学界在全球化的探索和再认识方面提供了理论、实践和历史脉络等各方面的指引。当前,国家中心主义回潮、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全球化日益成为权力博弈条件下的全球化。而作为人文社科的学者,更应相信人类的知识,增强人类合作的信心,在观察审视变化的同时,探索更多的和平与发展。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新书发布会环节。新书发布会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主持。他表示,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北大国关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初心不改,新书的出版是基于学院老师们共同的学术兴趣和意愿之上的有组织的科研,是配合和服务北京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杨群指出,这一著作不仅有对全球化与国际关系问题的剖析,也有对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的分析,还有全球化与地区国别的经验总结以及中国方案,对大变局下更理性、准确、清醒地认识自己与他者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主编发言环节,王正毅表示,《反思全球化:理论、历史与趋势》一书是其教学生涯中主编的第三本书,并用四个感谢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一要感谢学院的信任,得以集全25位老师的智慧,合作完成北大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丛书第一卷;二要感谢学院同仁的合作,书稿的完成离不开老师们的支持与彼此学习;三要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在疫情期间克服各种困难,使该书得以出版;四要感谢所有与会嘉宾,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参会。他希望专家学者们多提宝贵意见,为推动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作出新贡献。

     新书发布会后,研讨会分两场进行。第一场研讨会的主题为“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趋势”,由秦亚青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朱文莉、钱雪梅、张小明、刘莲莲、王栋、张海滨、罗艳华、董昭华、唐士其先后围绕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全球化中的民族国家、全球化的两面性、非国家行为体与全球化、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全球化与全球气候治理、冷战与经济全球化等主题发言,张宇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范蔚文进行点评交流。

     第二场研讨会的主题为“全球化与地区国别应对的经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吕晓宇、陈绍峰、项佐涛、王勇、归泳涛、韩华、陈沐阳先后围绕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东南亚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苏东国家的全球化、美国与全球化、日本与全球化、全球化与印度、中国与全球化等议题展开发言,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雪莲,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阮建平,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余丽,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洪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黄琪轩,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曾向红进行点评交流。

     16日,研讨会围绕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等不同主题继续开展讨论。

     第三场研讨会的主题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地缘政治与世界经济的变革”,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科学学院教授宋新宁主持。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李滨,刘雪莲,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保建云,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黄琪轩,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丰,陈绍锋先后围绕地缘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变革、努力探索IPE的中国命题、地缘竞争加剧下国际制度的新趋向、数字技术与历史样本维度下IPE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地缘政治与转型的中美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东亚安全与经济的关联性、美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等主题展开发言,其他参会学者自由点评与讨论。

     第四场研讨会的主题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国际制度与世界经济走向”,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副主任朱文莉主持。王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杰进、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王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主任任琳、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曾向红、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副所长熊洁先后围绕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理论创新、国际制度变革路径的思考、全球发展合作的南方转向、国际制度与世界经济的走向、全球治理领域的中国反思、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态势、国际制度的发展与研究等主题展开发言,其他参会学者自由点评与讨论。

     第五场研讨会的主题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丁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郭宏,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教授耿协峰,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曲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钟飞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亚研究室副主任顾炜,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发林,《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庄俊举,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副编审徐少燕先后围绕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国际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产权问题,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反思地区化,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外交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金融政治学等主题展开发言,其他参会学者自由点评与讨论。

     闭幕式上,王正毅对大会作学术总结。他介绍了推动IPE学科发展的几大重要事件,作为北大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他对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国关学院的大力支持、师长同仁的支持帮助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特别强调国际学术交流对学术发展的重要性。

     唐士其希望,作为国关学者可以立足于基础与理论,坚持逻辑与事实,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断走出去,不懈拓展对外交流与沟通,争取更大的学术进步。

     闭幕式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20周年茶话会在博诚咖啡厅举行,师生共同抚今追昔、展望未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