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详细]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详细]
性别与道德教育是关怀伦理学的重要议题,关怀伦理学通过揭示性别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表明一种隐含非正义性的性别德性观教育已经成为道德教育长久以来的重要特质,另一方面则...[详细]
学生道德品质是在其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制度环境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学校制度环境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了在制度框架内理解道德和内化道德的基本参照。学生通过学习、领会和践行学校制度中的道德规则,获得指导自身行动的价值指南和行为范式,不断磨炼道德意志,并将道德意志转化为自己克服道德困难、...[详细]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敏感性,内化学生的道德伦理,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面对外部社会道德的转型变迁,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承诺和新时代重要使命,促...[详细]
现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快速推动了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教师、学生、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之间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在全新的虚拟空间中自由、自主展开探究式和体验式学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