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四川大学开创学校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2-12-05 作者:社科处 来源:四川大学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校人文社科领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通过积极组织我校人文社科教师在校内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讲、在主流媒体发表高质量理论文章、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等形式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同时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与学校第九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结合起来,与抓好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切实提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更好地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勇担使命,不断将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向新高度

      1.召开人文社科专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10月28日,四川大学人文社科专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在望江校区明德楼举行。校党委书记甘霖、常务副书记曹萍、副校长姚乐野,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人文社科专家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姚乐野主持。会上,我校人文社科领域专家蒋永穆、左卫民、黄宗贤、夏志强、李辽宁、方正、梁中和,青年教师代表戴路、陈默、陈长宁,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深入研讨。

      2.召开“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专家座谈会

      11月8日,学校在望江校区明德楼召开“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专家座谈会。校党委书记甘霖、副校长姚乐野、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会议。甘霖主持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上,学校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夏志强、左卫民、姜晓萍、原祖杰、龚勤林、梁学栋、胡芳、黄云松、范逢春、冯露,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重点领域、重大问题、研究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甘霖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战略擘画并深入开展研究阐释,是学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优势、服务“国之大者”,把握机遇、提升学科水平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方面有深厚基础和研究实力,要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交叉,统筹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跨学科研究平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与核心要义、世界共性与中国特色、建设目标与推进措施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积极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国家智库作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

      3.设立专项课题、发表高质量理论文章

      设立2022年四川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研究、文明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等12个项目获得立项。

      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深入解读,不断加大研究阐释力度,已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及期刊上发表10余篇理论文章,在理论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4.搭建多个跨学科研究平台、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

      11月9日,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研究智库揭牌暨首届学术论坛举行。依托学校多学科办学优势,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服务国家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研究智库并获批四川省新型智库。该智库着力研究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和当前四川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四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的对策建议。

      11月18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成立仪式暨“考古科学新进展”学术论坛举行。以学科交叉深度融合为抓手,以强化科技成果在文物保护利用应用为导向,聚焦考古科学前沿问题,成立了跨学科的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该中心将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独特优势,聚焦前沿问题研究,深挖古蜀文明等遗珍,形成优势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探索多学科交叉联合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落地落实,开创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我们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校将重点从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强中华文化研究院、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等方面着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川大力量。

      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一流学科群,建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支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凝聚高水平学术团队,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

      建强中华文化研究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中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加强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研究和整理出版,高质量推进《汉语大字典》修订、《中华续道藏》编纂等重大文化工程,振兴冷门绝学,促进人文基础学科的整体提升。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主动回应国家需求,不断提高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整合人文社科学科资源,加强学科交叉,统筹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跨学科研究平台,加强中国南亚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研究智库等高端智库建设,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与核心要义、世界共性与中国特色、建设目标与推进措施等问题主动承接若干重大项目或重大工程。聚焦“四川省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等重大战略、重大问题研究,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在大力推进重点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领域创新工程、加强文理工医交叉融合、加快“川大学派”建设、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加速一流文科建设,开创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