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学者王文章研究员任主编,吕品田、罗微、李荣启研究员任副主编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于近期由崇文书局出版发行。《大辞典》编委会组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众多资深专家、学者,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具有理论水平的干部共同参与研究、撰写,历时六年,精益求精,保证了《大辞典》的权威性、知识性、实用性、专业性。《大辞典》的出版必定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普及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方位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大辞典》的出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一项学术工程,对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依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实践而产生的新兴学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策群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健康发展,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地方法规和专项法规,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已被全社会普遍认同,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现代化迅猛发展,我国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在新的理论视野中进行观照、研究、解决。更重要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前已发展到一定高度,需要进一步深化内涵、拓展外延,以提升实践水平,实行深度保护。这就需要理论升级、反哺实践。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各方面高度重视理论研究的原因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提出来的。《大辞典》就是理论升级的成果,必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切实的理论支持。
经过多年积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教材建设方面,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由该书修订和改编的教材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及相关系统培训广泛使用的、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科书和培训材料。加之其他专家学者编撰的大量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材体系已具雏形。学校教育方面,也有实质性突破。在有关人士推动下,2021年3月,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大学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课程,数百所中等专科学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以及部分高校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阔的研究空间,吸引了众多学者加入这个前景光明的新兴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术共同体也已初步建立起来。
在看到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门类繁多、内容丰富,跨学科性特征明显,因而诸多研究背景各异的学者进入这个领域后,容易在原有坐标体系中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如同一件非遗作品,从美学角度,看到的往往是美不美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到的往往是能不能赢利的问题;从文物学角度,看到的往往是真不真古不古的问题。不同背景的学者以不同的方法研究非遗保护,以不同的标准衡量非遗实践,在初期会活跃研究、推动工作,但长远看也会导致歧义丛生,阻碍学科建设,影响保护质量。因此,如何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跨学科特性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套归纳、体现本学科本质属性的研究范畴、学科术语、基础理论并相对兼容的学术框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而言,就是当务之急。经过诸位专家长期钻研,《大辞典》厘清和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理论,概括和释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原则、理念方法等,作为一项该领域奠基性的学术工程,具有开拓和引领的意义,功莫大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将“三大体系”建设当作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提出来,并寄予学界厚望。这项工作应在各学科门类中齐头并举,但综合学科发展历史、现状等情况看,“三大体系”建设在最富中华文化基因、最具中华文明标识的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方面,更需要以开拓性的学术成果,逐步形成学科的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这样的新兴学科,《大辞典》的编纂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三大体系”建设方面的初步探索,对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