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7月23、24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哲学话语体系建设2022”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线上会场同时举办。论坛在线上设立12个分会场,为近200位全国哲学界专家学者,和广大哲学工作者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深入探讨中国特色哲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曹文泽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2016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设立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进行分学科研讨,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2017年召开了第一届浦东论坛,迄今为止,浦东论坛已举办四届。“浦东论坛”已经成为具有引领作用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交流平台。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和灵魂在于“中国特色”,之所以冠之以“中国特色”,称之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在于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就在于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上海会场现场高培勇在论坛上指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地以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标准和样式,而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路。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既立足本国实际,又开门搞研究。”“哲学最具有批判精神,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善于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高培勇说。
“哲学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勇于直面现实问题,积极深入实践深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术话语体系,”徐炯在致辞中强调,“要切实增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构建,推出一批具有理论重量、思想分量、话语质量的理论成果。”
曹文泽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哲学用哲学系列重要论述的三点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必须牢牢掌握和运用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应实践要求,解答时代之问,运用哲学思维对各种问题作出全面深刻分析和思考;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放包容,指导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顾问王伟光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首要而必要的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创新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先声和前导。
“中国特色哲学大厦,应当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灵魂、为旗帜、为指导的创新体系;应当是以理论创新为核心,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相统一的创新体系;应当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为一体的创新体系。中国特色哲学创新体系是由学科创新体系、学术创新体系和话语创新体系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是内容,哲学话语体系是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在随后的十二个线上会场,近200位专家围绕“中国特色哲学学科话语体系建设与学术创新”等主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研讨涉及“新时代条件下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与路径”“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话语体系建设”“人学视野中的话语创新”“新时代中国哲学体系的传承与建构”“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汉语哲学”“百年变局与话语互动”“中国逻辑学科话语体系建设”“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当代中国美学的基本问题”“易学与中国哲学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等内容和领域。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会专家表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