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大会在线举行
2022-06-23 作者:查建国 陈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6月11-12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大会在线举行。系列庆祝活动、学术报告、校友座谈陆续开展,一场展现建所四十周年成就的展览云端亮相,一个将历史地理与互联网前沿结合的“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正式启用。

  从谭其骧先生和邹逸麟、张修桂等老一辈学人,到周振鹤、葛剑雄、姚大力等大家,再到复旦大学校内外汇聚而来的中青年骨干,他们接力奋斗40年,赓续传统、求实创新,致力于创造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为建设“第一个复旦”作出了卓越贡献。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少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邓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校友代表吴滔等领导嘉宾,国内兄弟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校相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出席大会。

  开幕式上,焦扬、陈发虎、葛剑雄先后致辞,陈志敏主持开幕式并宣布“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开启。葛剑雄公布2022年度“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毕业生”名单,据悉该基金由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长谭其骧院士捐赠设立,旨在奖励和资助国内优秀青年历史地理人才。

  为建构中国历史地理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贡献

  焦扬指出,4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秉承谭其骧先生等老一辈学人胸怀祖国、勤勉治学、潜心育人的优良传统,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优秀人才,取得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不断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向前进展。史地所几代学人心有大我、胸怀大格局,不断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满足现代化进程实际需要,将历史地理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甘守寂寞、研究大学问,形成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不盲目赶潮流、不人云亦云的优良学风,使这方学术高原不断隆升;学脉传承、造就大先生,在传承创新中学术精神不辍、学脉不断壮大,长水清悠、深水静流。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史地所全体同仁更应以更高站位、更大担当、更好作为,为建构更适应国家、社会和未来需要的中国历史地理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要坚持关照中国与关照时代相结合,既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入手贯通古今,又把辽阔疆域、多民族文化形态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放到全球视野中去把握,更好服务生态文明、边疆和民族安全、“一带一路”、社会治理、国际大都市建设等战略需求。二要坚持冷门绝学与融合创新相结合,既巩固原有优势,又突破传统学科框架,更深入总结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规律,更全面呈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形成过程。三要坚持集成攻关与提掖后学相结合,以大目标汇聚高端人才和力量,以大项目培育出人才梯队,以大成果反哺高水平人才培养。希望大家继承传统、踔厉奋发、与时俱进,努力开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航程,不断开辟新天地、书写新篇章。

  陈发虎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向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表示了祝贺,向创建史地所的谭其骧院士致以敬意。他表示,1982年,复旦大学成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我国同类专业研究机构的第一个,这一机构建置,不仅为复旦的历史地理学,也为全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局面。成立以来,史地所顺着谭其骧先生开创的工作面继续拓展,不断精耕细作,成为国内历史地理学科的龙头机构,在国际上也形成了广泛影响。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日千里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为地理学者提出新挑战,如何应对新挑战,服务国家日益增长的战略需求,相信复旦史地所的同仁们已经做好准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建设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地理学,对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唯一的路径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力量,从中国的经验事实中,贡献中国的本土智慧,期待历史地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有所作为,希望复旦史地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实现飞跃性发展,对中国地理学界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

  葛剑雄用四个词语概括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史地所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坐享其成”,谭其骧先生、侯仁之先生、史念海先生开创了学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59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成立,为史地所的发展积蓄了力量,邹逸麟先生担任所长期间,史地所建立了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并被评为全国的重点学科;得益于“生逢其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对教育、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就不可能建立史地所这样的全新教学研究机制;得益于“得道多助”,历史地理学从沿革地理发展至今,是谭先生、侯先生、史先生所开创的学科学术之道,在这条道路上,复旦史地所始终得到历史地理学界各位同仁和兄弟单位的帮助与支持;得益于“后继有人”,因为后继有人,史地所的研究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科研事业不断发展。

  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作出更大贡献

  徐少华、邓辉、王社教、吴滔作为学界及校友代表先后致辞,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主持开幕式第二阶段。

  徐少华表示,40年前,复旦大学创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整合聚集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队伍,规划布局了学科的基本方向与发展路径,进一步确立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领先地位,也为国内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在复旦史地所的带领下,国内多所大学与研究院所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武汉大学史地所同仁愿意在复旦大学史地所的带领下,继续发扬学术前辈的治学传统和治学精神,沿着老一辈学者所开辟的学术道路,努力进取,不断创新,将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传承光大。  

  邓辉提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重镇,拥有全国人数最多的研究队伍,引领了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他看来,研究中华文明地域综合体是历史地理学当前的重要工作,中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为众多的历史地理学者群,也拥有世界上较为丰厚的经费投入,理应在研究中华地域文明综合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最重要的成就,他祝福复旦史地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充分利用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优势,整合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力量,继续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作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王社教表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是我国高校最早成立的实体性历史地理学专门研究机构,在谭其骧、邹逸麟、张修桂等老一辈学者的言传身教下,坚守严谨学风,不断开拓创新,在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始终引领着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设方向和主要分支学科的研究方向。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与复旦史地所建立起了长期深厚的学术友谊,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支持,对复旦史地所一直以来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衷心祝愿复旦史地所在新时代继续引领国内历史地理学研究方向,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持续繁荣、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吴滔表示,“在史地所求学的三年,是我人生中读书最多、做研究最专注的时候。”2000年至2003年,他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跟随导师葛剑雄攻读博士学位,邹逸麟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张修桂先生的《中国历史自然地理》、葛剑雄先生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周振鹤先生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他所在的中山大学两个历史系系主任皆出自复旦史地所,“这代表了学界对史地所毕业生的认可”。他表示,史地所永远是校友的坚强后盾,并代表校友祝史地所再创辉煌,祝历史地理学繁荣昌盛。

  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历史地理学术成果

  在大会学术报告环节,来自复旦大学及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分享真知,提出洞见。在分组学术报告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专家将围绕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疆域与政区研究、历史社会经济研究、水利社会与历史环境、地图史研究、历史文献与史地研究、军事地理与边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交通历史与聚落考古、城市史研究、生态环境史研究、历史人群与国家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研究、GIS技术与时空数据分析、学术思想史、学科建设与发展等16个学术主题展开研讨,交流学术成果,碰撞思想火花,为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学科发展建言献策。期间,还将举行两场校友座谈。

  作为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建设的重要成果,以及历史地理与互联网前沿的重要结合,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于6月11日上线。同时,6月10日至12日,“赓续传统、求实创新——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成就展”线上开展。此次展览分为“历史沿革”“建所之基”“学术贡献”“科研立项”“人才培养”“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刊物建设”“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争优创先,服务国家”九大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史地所建所4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

  据悉,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年来,秉承谭其骧、邹逸麟、张修桂等老一辈学人的言传身教,史地所坚守“求实创新、服务国家”的学术准则,持续产出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大的研究成果,并在人才培养、数据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重镇,不断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向前进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