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区域国别研究设置为新的一级学科,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的要求,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长期以来学界呼吁建设区域国别学科的回应。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凝聚共识,从大局出发,协同合作,努力推动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增设区域国别学是时代要求和国家之需
我国涉外研究的起点在区域、国别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思路日益清晰、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然而,由于未得到独立学科的支撑,缺乏系统的学术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一直面临诸多“卡脖子”的现实问题,尚未能充分发挥其服务国家、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作用。将区域国别学提升为一级学科,无疑将为全面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制度基础,推动相关研究突破瓶颈,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
增设区域国别学将开启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区域国别研究的任务,是打通原来分属于各独立学科的知识领域,系统探究区域国别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其规律和走向,形成交叉与统合的知识体系,为我国深刻了解世界提供学术指引。作为交叉学科,区域国别研究的对象有别于任何一个现有学科,它要对区域、国别进行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因此需要多学科的参与,需要研究者有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参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各领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地区或国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研究,以获取对地区、国别的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区域国别研究有其确定内涵,它既是学科交叉,也是交叉学科。学科交叉是指现有各学科共同聚焦于某区域、某国别进行研究,形成多学科的研究合力;交叉学科则意味着,区域国别研究不是现有各学科的简单相加,它是对现有各学科边界的突破,它通过融会贯通各学科现有的知识,在现有学科各自边界之外的空白处生长出新的知识点,发展出新的知识体系。通过区域国别研究,可以形成对区域、国别全面的观察,达到对该国、该地区的完整了解,从而为国家决策、社会思考、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相对于现有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意味着做加法,是“1+1>2”,通过多学科交叉形成对外部世界的全新认识,导向新的知识体系。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将对传统学科起到推进作用,扩大它们的研究范围,拓宽它们的研究思路,通过交叉实现突破,形成各学科融合发展的共赢局面。
推动区域国别学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凝聚共识,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共同推动区域国别学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明确目标,加快构筑区域国别研究的“四梁八柱”。任何一门新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支撑。尽管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多年的实践已为区域国别研究独立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我们仍要尽快厘清它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与研究对象、二级学科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成果向应用的转化、学科评估的体系等根本问题,为该学科搭建可持续的发展体系、明确其发展方向。
二是守正创新,围绕人才培养推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是设立新学科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该学科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新学科解决了一直以来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卡脖子”问题,也对未来培育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应在借鉴传统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同时,创新探索跨学科体系下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应完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推进相应的各种配套体系的整体发展。
三是凝聚共识,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区域国别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它与历史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应用经济学等传统学科有密切关系,这些学科提供的知识是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来源。同时它还与教育学、地理学、工商管理、公共卫生、环境科学等学科相关联,这些学科有关区域国别的研究内容也会融入到新的学科范畴中。在新形势下通过顶层设计增设区域国别研究新学科,就是希望各方凝聚共识、协同合作,共同肩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的责任。在这一共同目标下,各学科应当主动打破学科藩篱,加强跨学科与多学科的交流协作,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完成好这项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使命。
区域国别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未来需要各学科同心协力,共同将其建设成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新学科。
(作者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