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学科建设 > 文章详情
【马院院长谈】以时代问题回应为中心 开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新格局
2022-06-15 作者:刘焕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打开新局面、形成新气象必须以时代问题回应为中心,努力做到应新时代问题之需,切新时代问题之要,乘新时代发展之机。

  在总体方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以回应时代问题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教学的学科,涵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科化。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成、发展、创新的根源和动力就是时代问题回应——直面时代问题、剖析时代问题、解决时代问题。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马克思恩格斯直面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劳动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列宁在探索“落后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中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聚焦“中国问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脉新形势、回应新问题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格局。无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教育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门学科,要在新时代打开新局面、形成新气象,不能脱离和漠视时代问题,必须强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发的根源和动力——时代问题回应,聚焦新时代问题,以新时代问题回应为中心。

  在具体策略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向度入手。

  第一,应新时代问题之需,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论之本。从外部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治理逐渐失灵,国际关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思想文化交锋愈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新的时代之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以新的姿态和面貌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精神,巩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根基,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问题、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理论光芒。

  第二,切新时代问题之要,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践之用。新时代我们需要面对和克服的现实问题复杂多样。从党情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风险”“四大考验”等时代问题。从国情看,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从世情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对中国持有偏见,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逆全球化浪潮暗流涌动。新时代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之用,要在正确认识党情、国情、世情基础上不断切中现实问题要害、回答时代课题,化解现实矛盾、破解时代难题。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终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之用。

  第三,乘新时代发展之机,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之境。当前,我们正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高度,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新境界。从自身发展看,新时代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贡献世界看,新时代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展现前所未有的中国力量,为世界提供可供借鉴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积极倡导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利益的统一、民族进步与世界发展的统一,为建设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富裕和美好贡献智慧和力量。新时代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乘着新时代面临的发展契机、有利条件、难得的机遇作前瞻性把握和积极部署,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促进学科研究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互动中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之境。

 

  (作者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