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武汉大学法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重点
2022-02-22 作者:冯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武汉大学的法学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关于武汉大学法学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收获,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中国社会科学网特约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双一流”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第一轮周期建设,武汉大学法学学科在国内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是学科建设保持领先优势。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科获评A。在QS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中由100-150名升至50-100名,上海软科等排名连续多年稳居前三。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人才积聚高地。学院坚持外引内育相结合,致力打造老中青三结合的优质师资团队。引进Ignacio、高圣惕、汤诤、苏金远、张红、陈海嵩、冉克平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新增长江特聘教授3名(含一名讲座教授),青年长江学者5名,其他国家级人才4名。建立青年教师培育机制,共选留和引进青年教师9名。三是教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教学创新性措施有力推动拔尖人才培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法律人才2.0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凝练基础课程,重视实务教学,打造金课,积极建设在线精品课程;深入推进国际化,完善中德、中法双语实验班,着力培养国际法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基础专业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四是科学研究成果丰硕。立足精品意识,产出一批具有学术引领性的精品成果。开展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以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三大权威期刊累计发文24篇,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27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项,在SSCI期刊发文31篇,在国外知名出版社出版外文论著17部。在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审中获得了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1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创下了历史新高,一等奖获奖数位居全国法学界第一。五是服务国家战略成效突出。法学学科积极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在中国国际法治建设、台港澳问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边界与海洋问题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取得良好效果。

  二、学科建设中的主要着力点和亮点 

  1.智库建设成效显著,决策影响力得以提升。五年来,武汉大学法学学科积极参与党和国家重大文件、重要法律、重要党内法规的起草和论证,在边界与海洋、重大知识产权、重大贸易争端等领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企业利益,共向中央和省市部门提交咨询报告600多篇,其中30余篇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20余篇刊登在《人民日报内参》和《新华社内参》,400余篇被司局级以上决策部门采纳。作为全国唯一的法学国家级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进入CTTI智库A+级榜单,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进入中国高校智库百强行列,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进入CTTI目录。

  2.着力国际化建设,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建设期内,在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完善中德、中法双语实验班,高质量举办中国法与国际法硕士项目,着力培养国际法治人才的基础上,还成功举办了“新丝路法学院联盟”年会、加入“全球法学教育联盟”(LSGL),参加了“内地和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并当选为理事单位,而且还与外交部成功举办了四届亚非法协外交官培训项目,积极参加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活动,广泛开展国际对话,宣传中国法治发展成果,表达中国法治发展主张。特别是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巴法学教育合作,法学院与巴基斯坦拉合尔管理科学大学于2019年共建中国法研究中心,遴选优质教师赴巴基斯坦讲授中国法课程,产生了积极效果。此外,全职工作的外籍教师4人中1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法学学科国际学科排名持续上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学科排名迈入全球法学100强。

  3.科研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和显示度进一步增强。立足学术前沿,树立精品意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法治治理、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网络与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秩序构建等展开深入研究,较为深刻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基础及新型国际秩序构建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监察制度的理论内涵以及和平统一和维护香港稳定的宪政基础,构建了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体系,推动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丰富了法学学科体系。

  4.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拔尖人才培养取得实效。贯彻以本为本,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凝练基础课程,重视实务教学,打造金课,积极建设在线精品课程;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5.“新法学”平台建设成果显著,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武汉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顺应新文科建设的需要,跨学科建设“新法学”,打造一批新学科平台,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在加强国际法、环境法等传统优势领域科学研究力度和深度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力推进人权法、知识产权法、能源法、金融法、社会法以及社会治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综合交叉研究,从而形成法学研究新的核心竞争力。法学学科保持并巩固国际法、环境法、宪法与行政法等学科的领跑地位,发挥国家智库和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服务“法治中国”建设,带动领土与海洋、国际体系治理、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发展。

  具体做法:一是法学和测绘学科、历史学、国际关系等学科共同构建的中国边界与海洋问题研究院,致力于边界与海洋问题的跨学科研究,经过努力已经成为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二是法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共同构建的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系全国第一家实体性党内法规研究机构,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成为全国党内法规研究机构的一面旗帜;三是法学和网络安全、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共同构建的网络治理研究院,积极开展互联网规则与技术的贯通式研究,2020年获批交叉学科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四是法学和医学、公共卫生、全球健康、保险等学科共同构建的大健康法制研究中心,系全国第一家以大健康法制为主题的跨学科平台,已经形成《中国健康法治蓝皮书》等学术成果,推动了多学科交叉研究。

  三、下一步的思考 

  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立足于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要,深度参与中央和地方立法,助力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急难险重”问题;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实现教师队伍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双过硬”,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进一步秉承“学术立院”办院宗旨,推动科研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经过新一轮建设,争取全面实现一流育人成效、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师资队伍,确保办学实力与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