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举行
2022-01-20 作者:查建国 陈炼 张舒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截图_20220120102220

  为推动中国共产党对世界贡献的深入研究,2021年12月4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贡献与世界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在致辞时表示,探讨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贡献以及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上外作为思政课程先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外传播排头兵的责任所在。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碰撞思想与智慧,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际传播中提供理论支撑,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宣介传授成功经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晓林表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开辟新模式,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世界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新智慧,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首席专家郭树勇教授分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实践性的众多特点,解读了五份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代表性文件,梳理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新表述新丰富的25个知识点。他进一步提出,推动外交思想不断丰富的内外因素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国际防控形势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建党百年之际需要对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观等进行新的理论概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成就需要进一步理论总结,大国论战的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提炼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国独特外交风格等。

  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研究部副教授王瑶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与“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作为一对概念共同体进行讨论。论及“国际主义”时,我们常强调在革命历史过程中如何突破“国际主义”的意识困扰,最终在合理范围内调处了其与“民族主义”的内生紧张,但缺乏对“国际主义”所付出实践的细察。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胡春春讨论了在目前德国语境下谈论中国的困境。在经济上,德国奉行与中国竞争的零和思维;在政治上,其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对手;在文化上,其欠缺对中国真实面貌的认识。这是因为德国人对于“殖民主义”“革命”“共产主义”等问题有着与中国不同的历史经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应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化和现代性经验。

  中国共产党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表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创新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我们要把握时代主题的新变化,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方面,思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继续发展问题。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的结合,也要更加强调其与时代特征的结合,还要强调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彰显中国文化与中华精神的时代精华。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孙力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角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实践。他表示,一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的基本内容是对经验的概括,在经验中凝练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二是在思想方法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路径的问题,通过总结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三是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研究党的事件、叩问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问题意识。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冬汉认为,《决议》提到,“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精辟地概括了中国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中国道路能够取得伟大成功的根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能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共同特质都是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提到,如何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这需要进一步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构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他对“新的飞跃”的学理论证提出四点要素:在历史方位上,明确包括“两个大局”;在主体方位上,明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创立新理论所作出的贡献;在实现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蕴含了新的思想。完备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发展过程离不开与实践的互动;在体系建设上,包括思想体系、教材体系、理论体系这三个层面,建构理论体系需要更鲜明地表达其逻辑结构。他还提出,将时代主题转化为理论主题是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要做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党三方面理论统一。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讨论了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他认为“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方位对“新时代”作出了界定。《决议》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直接地表述为“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彰显着新时代“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国自信与中国自强的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机理突出强调“两个结合”的命题,亦彰显着中国在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标识。“新飞跃”思想主题更加鲜明全面,核心内容更加系统完备。关于进一步在教学、宣讲中理解“新的飞跃”,他提出三对范畴:一是理论清醒与政治坚定,这关系到“两个确立”;二是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没有解放思想的过程,统一的思想很难达成。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益忠教授提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明确”扩展为“十个明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决议》用“十个明确”概括了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新思想的开放性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三个时代课题”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思考,更为系统、全面地阐明了新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重新思考了革命与改革之间的关系定位。他认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性新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未来三十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必定是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更高实现和更强组合。

  探讨历史决议与建党百年的关系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国民从民族复兴的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他认为,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主题,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目标。今天,我们必须站在“13个方面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在坚持“十个明确”的过程中,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立伟以“时代课题、总体挑战及历史经验”为题,认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整合国家、市场、社会等全要素的全新道路、一种深层次的制度实践范式、一种从未经历的现代化建设系统。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根本的历史经验在于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坚持“自我革命”。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放认为,三个历史决议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刻所呈现出的不同历史视野。第一个历史决议诞生之时,中国共产党凭借独立自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勇气,寻找到了一条能够团结、动员中国人民寻求革命胜利之路。第二个历史决议诞生之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探索新的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第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之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迎来新的飞跃。与此同时,国际局势却呈现出复杂化特征,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趋势并存。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实际上是通过全球视野来理解和界定中国道路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充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时代的从容与自信。

  据悉,此次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委党校、国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以及多家媒体代表参与了研讨,深入交流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贡献以及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