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2021”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发表视频讲话。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曹文泽等致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主持开幕式。
高翔指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话语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旗帜和灵魂;必须弘扬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独立思考中推动创新,展开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必须全面总结和继承我国数千年的优秀史学传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国际史学界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史学的声音。
徐炯指出,在史学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正本清源,增强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真理性;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坚持围绕大局,增强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服务性;坚持德才并重,增强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引领性;坚持面向世界,增强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开放性。
曹文泽指出,中国历史学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立足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突出中国史独特要素,批判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郭建宏表示,在新时代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坚持中国道路,树立道路自信,提高我国学术话语的学术引领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表示,期望历史学科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坚持以史鉴今、经世致用,传承、弘扬中国优秀史学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贡献历史学科的经验与智慧。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回顾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四个角度阐述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姜义华认为,新时代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不能忽视对人的本质进行探讨,要系统反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对人的描述,重视人的群体性与联系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勇于回应新出现的一系列现象与挑战。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表示,新时代史学话语体系建设要注意辨析与认识不同学术流派,注重学术期刊建设,拓宽历史等学科论文的发表渠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艳秋认为,在新时代史学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史学理论学科建设,重视史学理论学科对历史学发展的总体指导作用,加强史学理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提出,学术话语建设既要对我国发展现状有清晰认识,又要了解世界大势,自觉地将个人学术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纯艳认为,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注意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注重以史为鉴,总结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历史教训。
论坛设置了四个线上分会场,近40位专家围绕“学术流变与国家治理”“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世界历史的进程”和“当代中国的史学话语与公共史学”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孙宏年出席开幕式。论坛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