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7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世界汉学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和苏州校区分别设立视频会场。来自三十四个国家的近百名汉学家与中国研究学者“云端”相聚,围绕“理解中国:汉学之新义(Understanding China: The New Relevance of Sinologies)”的主题展开对话。
线下会场 主办方供图
为世界汉学发展贡献智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虽隔万水千山,但我们中外对话、文明互鉴的共同初心未曾改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彰显自身效用、增进多元交流与理性对话,已经成为中外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汉学和中国研究同样如此。本届大会力图从“汉学之新义”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世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同时借“理解中国”去发现“汉学之新义”。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着综合独特的学科优势,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希望同世界各国学者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增进友谊、促进理解,共同为世界汉学的发展贡献智识。刘伟表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让我们用文明的对话助力开放的春风,用交流互鉴使世界更加温暖。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类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促使我们跨越时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肩、守望相助,再次证明了从不同文化中博采众长、汲取智慧的必要,证明了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世界汉学大会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必将为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再次贡献新的力量。
聚焦传统汉学的当代阐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慧林主持第一组主旨演讲。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洪解说了《周易》的当代启示。他以莱布尼茨、荣格等西方思想家与《周易》的关联以及中国思想史的自身延展为证,简要描述了对立与统一、变化与平衡等最根本的思维逻辑,并通过“三阳(羊)开泰”“否极泰来”等生动例证,阐发了《周易》中的大智慧。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员汉伊理(俄罗斯)不仅从事相关研究,还从《周易》卦象得到灵感,创作过大量中西合璧的绘画作品;他在回应中特别关注《周易》对甲骨文占卜实践的继承,认为其中启发着认知方法的不断进步,并在随意性中表现了世界与人类相互平衡的理念。在问答环节,同样来自俄罗斯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补充介绍了俄罗斯学界的《周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则就“既济”与“未济”在中外思想对话中的意义参与了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澜主持第二组主旨演讲。北京大学/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美国)谈到了“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形而上学语法”。他简要梳理了葛瑞汉(英国)所代表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学界的比较研究,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本体论和“生生论”入手,就这两种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差异予以归纳,并由此讨论中西哲学之宇宙论、存在论、方法论的可能区别。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孙向晨作了回应,他认为哲学研究是汉学研究必要的一环,重视中西哲学的“本原性差异”,才能形成理解中国的根本性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孙向晨还结合与会学者的提问,进一步解释了“生生论”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之说的可能深化,以及当代西方的“生成论”哲学与中国思想的对话空间。
推进跨学科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研究
安乐哲主持的第三组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乌云毕力格介绍了“西域学与中国研究”。他从“大国学”理念出发,以伯希和、叶瀚、廉亚明、欧立德、陈寅恪、傅斯年等中外学者的研究实践为线索,展示了突厥文、蒙古文、波斯文等多语种文献与汉语文献相互补充的生动案例,认为这不仅是西域研究的前提,对于理解中原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同样不可或缺,进而才能还原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色提供解说。索罗宁借助西夏文献说明了西域研究对国学和汉学的补充。
上海纽约大学教授童世骏主持第四组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杜鹏阐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治理”。他通过中外数据的对比,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趋势以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从“积极老龄化”等政策的实践中探讨了可能的“治理红利”。杜鹏还提到法国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最早推动相关研究的国家;中国人民大学/蒙彼利埃大学保罗—瓦莱里大学教授魏让方(法国),不仅介绍了法国的老龄化状况和应对举措,也提出了老龄化给世界带来的问题和变化。针对与会者的提问,两位演讲嘉宾强调以制度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不同路径,也论及中国传统的“家”“孝”观念在老龄社会和时代变迁中的“新义”。
本届大会设有“汉学的译介与对话”“汉学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汉学与跨学科研究”“汉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五个平行论坛以及两场“拉美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主席杜鹏主持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管委会副主任黎玖高在苏州校区视频会场参会。
汉学与中国研究最突出的特质,在于跨语言、跨文化、跨古今与跨学科,数百年来不断在现实中焕发“新义”。汉学不仅是文化对话的天然媒介,也必然启发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进一步思考,必然通过不同思想的交流、交锋、交融,推动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相通。14年来,世界汉学大会始终致力于跨越历史传统与文化身份的隔阂,倡导当今世界由对话而增进理解,因理解而尊重差异,从差异而达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