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9月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超越学科学习——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全球报告发布会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副主任朱军文教授主持。
新时代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政策密集出台,“双减”政策落地,为发展素质教育创造了巨大空间和良好条件。为明确发展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估改革,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基于OECD国际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数据,获得了一系列中国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研究成果。
开展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
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SSES)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长期开展PISA测试之后又一大规模国际测评项目。测评旨在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能力的发展,并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教育政策和实践提升这些能力。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在苏州十个区县的151所中小学校开展测评工作,调查了中小学10岁和15岁组的7550名学生,其中10岁组学生3800人,15岁组学生3750人。同时开展了家长、教师和校长问卷调查,共获得2.6万多个样本。
会上,课题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报告》。报告提出,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借鉴“大五”人格模型(Big Five Model),建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此框架主要分为五大维度: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开放能力(开放性);交往能力(外向性)。每个维度又确立了三项子能力,任务能力包括自控力、责任感和毅力;情绪调节能力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包括共情、合作与信任;开放能力包括好奇心、创造性和包容度;交往能力包括活力、果敢和乐群。
袁振国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意义。他提出,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成绩好、智商高,可以上好的大学,但不一定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社会与情感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认知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两方面获得平衡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不断调整变化和难以预测的世界,才能灵活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项挑战。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评,使得基于证据的决策和实践改进更有依据,尤其在当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估与培养应作为政策与实践的重要关切,成为落实评价改革和“双减”政策要求的重要内容和路径。
研究得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基础。课题组旨在通过建构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系统性认识,基于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评,通过政策和学校实践系统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
根据OECD全球报告,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共同特点是:首先,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教育、健康与生活质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考试焦虑)均产生影响。其次,社会与情感能力存在类型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等。第三,影响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有: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学校归属感与更高的合作、乐观和乐群能力密切相关;校园欺凌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呈负相关。
扬长避短 促进中国教育走向
发布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教授作主旨报告。他表示,与全球九个国家的十个城市相比,苏州学生的表现亮眼。苏州学生在5个维度15种能力的分值在全球名列前茅,共情、合作全球排名第一,责任感、毅力、包容度等也非常突出。在多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中,苏州学生的性别差异为全球最小,性别平等的教育理念在苏州得到充分体现;参与运动类、艺术类课外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苏州10岁组学生参与运动类、艺术类课外活动带来的创造性和好奇心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一。研究得出:提高抗压力能够减缓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富有活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提高信任感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共情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袁振国提出,“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OECD并不鼓励排名,我们参与这个项目也不是为了排名,而是希望通过国际比较,扬长避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促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为此,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团队提出了推动我国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十大主张:把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把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基础性工程;把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把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列入中小学课程内容;把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责任能力作为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核心;营造有利于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家庭氛围;大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努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努力消除校园欺凌;把社会与情感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把构建中国特色、师大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18年以来,学校制定了“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以基地平台体系创新培育高水平学术团队,以学科交叉重大项目为纽带推动新文科建设,设立了“幸福之花”学科交叉先导基金,学校将“基于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幸福之花”重点项目予以大力支持。今年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学校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担当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使命面前,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支持华东师大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团队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推动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会上,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Andreas Schleicher、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杰出讲座教授Mark Bray、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也做了分享。